提倡中庸之道 ——《诗经·唐风·蟋蟀》赏析
(2011-05-06 16:13: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诗经赏析 |
提倡中庸之道
《蟋蟀》今译
凌彰
蟋蟀在堂,
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
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
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
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
岁聿其逝。
今我不乐,
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
职思其外。
好乐无荒,
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
役车其休。
今我不乐,
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
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
良士休休。
赏析:
《唐风·蟋蟀》与周公(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于公元前1049年所作同名诗《蟋蟀》极其相似。周公的这首诗在黎地(后来的唐国,在山西境内)长期流传,成为当地的诗歌。因为在长期流传中有些字句已发生一些变化,但内容依旧。现将至今仅存的周公《蟋蟀》诗的第二章诗文列下,以供对比。
“蟋蟀在席,岁矞员落。
古代打仗得胜凯旋后,通常会在宗庙举行庆功典礼,包括举行“振旅” “献俘” “论功行赏”和“饮至”等仪式。“饮至”又有“赏赐策命” “赋诗言志”和“饮酒祝福”的程序。公元前1049年10月秋天,在周武王伐黎(当时的一个部落,唐国的旧地)凯旋后举行的庆功晚宴上,周公向周武王敬酒前后,写了三首祝诵诗。即《英英》《明明上帝》和《蟋蟀》 。因此,可以认为周公(姬旦)就是《唐风·蟋蟀》的原始作者。
《唐风·蟋蟀》三章的首句“蟋蟀在堂”表示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到了秋寒岁末之时,蟋蟀便会在厅堂前面鸣叫,表示转眼一年便将过去。《诗经·豳风·七月》也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句子。意思是:“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栖身在檐下,九月跳进家门内,十月它们畏秋凉,躲藏到床下避寒。”(此处的十月是指农历,也是阳历十一月)
《蟋蟀》是含有治国处世的人生感悟的政治、教化诗。其中心思想是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人生易老,应该及时行乐,但又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要爱岗敬业;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勤奋工作,要行乐但要有节制。据宋代朱熹的《诗集传》说:“唐俗勤俭,故其民终岁劳苦,不敢少休。及其岁晚务闲之时,乃敢相与燕饮为乐。”朱熹的解读与周公《蟋蟀》诗的本意略有差别。前者认为是写当地农民的习俗;后者则是针对当时奴隶社会的部落领袖和奴隶主的劝告,提醒他们不要因为沉湎于酒色而亡国。再者《蟋蟀》第三章里提到“公车都停泊休息” ,显然告诫的对象是指有公车可乘坐的王公和领主们。
中庸之道后来成为儒家的一种主张。通常“中庸”是指待人接物采用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但在四书里的《中庸》则含义不同。古代学者认为“中庸”是指天下的正道和定理,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和一切思维行动的准则,是人们的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