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面桃花相映红——《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2010-04-02 09:49:28)
标签:

桃夭

人面桃花

子于

桃之夭夭

崔护

杂谈

分类: 诗经赏析

人面桃花相映红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凌彰

《桃夭》今译

 

桃之夭夭,             桃子树叶繁枝茂,

灼灼其华。             桃花盛开红灿灿。
之子于归,             新娘出嫁到婆家,

宜其室家。             全家人喜气洋洋。


桃之夭夭,             桃子树长势茂盛,

其蕡其实。             果实丰硕真喜人。
之子于归,             新娘出嫁到婆家,

宜其家室。             全家人幸福和美。


桃之夭夭,             桃子树硕果累累,

其叶蓁蓁。             枝叶茂盛而浓密。
之子于归,             新娘出嫁到婆家,

宜其家人。             全家人幸福快乐。

赏析:

《周南·桃夭》是一篇祝贺新娘出嫁,开始幸福美满生活和实现和睦家庭的洋溢喜庆欢乐气氛的婚礼颂歌。全诗反复以桃花的花朵、树木、枝、叶和桃子作为比兴的事物,表达了多层次的象征意义。首先是显示婚期选在桃花盛开的春天,这时东风骀荡、万物复苏、花草茂盛、春意盎然。其次,是以鲜艳的粉红桃花来形容年青新娘的美貌和充满生机勃勃的青春活力。第三,是以桃子的丰硕果实来象征这个家庭必将子孙满堂、财丁两旺。全家人必定更加和谐幸福,家和万事兴。

《桃夭》也是一篇2500多年前用桃花来形容美女的古诗。它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例如在诗词和小说中常用“桃夭新妇”“桃红柳绿”“桃羞杏让”等词语来形容面貌姣美的女子和春天的美景。对唐诗的影响,最明显的莫过于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诗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以含蓄比喻的表现手法,以“桃花”和“人面”都是桃红色的相似点,互相映照对比,衬托出美女光彩照人的容貌。又通过今昔对比和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引起人们对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感慨。比起《桃夭》那种充满欢乐喜庆的热烈气氛和令人激动而喜悦的愿景,崔护的诗则隐含着人们对失去美好事物和在重游旧地时不能重温旧梦的无限惆怅和感伤。

其次,《桃夭》也对儒家经典产生影响。孔子的门生曾参在《大学》里,将《桃夭》第三节收入《大学·释“齐家治国”章》,并加以补充,成为: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曾参认为,只有先使一家人和睦相处,然后才能教育国民团结如一家人。当然,儒家认为理想的家是指旧式的大家庭而不是现代的小家庭。在自然经济的小生产者为主的农业社会里,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然而由于生产力低下,需要有更多的劳动力来增加生产、改善生活。所以,结婚生子、传宗接代,以求子孙满堂、财丁两旺,便是最大的孝。

此外,在古代神话传说和历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描写桃子的作品,但其含义是桃子象征长寿、长生不死。所以也称为寿桃、仙桃、蟠桃和玉桃。宋代人写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都写有孙悟空偷吃西王母的长生不老的蟠桃的故事;元代无名氏的《宴瑶池王母蟠桃会》和明代朱有的《群仙庆寿蟠桃会》等杂剧都以蟠桃庆寿为题材。

 

 

 

2010.03.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