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宛在水中央——《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2009-12-25 10:09:54)
标签:

蒹葭

芦苇

露珠

《花非花》诗经

杂谈

分类: 诗经赏析

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凌彰

《蒹葭》今译

 

蒹葭苍苍,            河边芦苇郁葱葱,

白露为霜。            晶莹露珠凝成霜。

所谓伊人,            有位丽人真可爱,

在水一方。            站在河水那一方。

溯洄从之,            逆流而上去追她,

道阻且长。            道路阻塞又漫长。

溯游从之,            顺流而下去追寻,

宛在水中央。          仿佛就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河边芦苇茁壮长,

白露未晞。            晶莹露珠尚未干。

所谓伊人,            有位美女真可爱,

在水之湄。            站在河水那一边。

溯洄从之,            逆流而上去追她,

道阻且跻。            道路险阻难攀登。

溯流从之,            顺流而下去追寻,

宛在水中坻。          仿佛就在河中滩。

 

蒹葭采采,            河边芦苇叶茂盛,

白露未已。            晶莹露珠闪闪亮。

所谓伊人,            有位淑女真可爱,

在水之涘。            站在河水那一旁。

溯洄从之,            逆流而上去追她,

道阻且右。            道路阻隔弯又弯。

溯流从之,            顺流而下去追寻,

宛在水中沚。          仿佛就在河中滩。

解读赏析:

秦国地处甘肃的天水和陕西的旬邑、邠县一带。其民间诗歌“秦风”多以修习战备、车马田狩为题材,具有尚武精神和阳刚之气。但也有比较温柔的描写爱情的抒情诗,其中名篇《蒹葭》(初生的芦苇)一直流传至今,并被作为蓝本改编成《在水一方》等爱情歌曲。

《蒹葭》的艺术特色是以景写情、以物写人,创造出意蕴朦胧、扑朔迷离的意境,从而产生含蓄无限的艺术效果。朦胧是一种美的表现形态,而意蕴朦胧是诗歌含蓄美的表现之一。诗中描写的景物是深秋的清晨,在茂密的绿色芦苇叶上,晶莹的白色露珠已结成霜花;在这样一个幽静寒凉的河岸,望见一位可爱的“伊人”在水一方,然而没有指明具体的地点,也没有说明伊人的身份,从而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不管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去追寻,均无所获。最后一句“宛在水中央”写出了“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以及寻人不遇的失望、彷徨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蒹葭》以“白露为霜”“白露未晞”到“白露未已”的演变,描绘了主人公追求伊人从清晨到日出;从露珠凝结为霜到旭日初升、霜露开始融化,然后阳光普照、白露尚未全部消失,而芦苇显现多姿多彩的形态。生动地反映出主人公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焦急。

有一首与《蒹葭》相类似的诗是唐代的白居易(772~846)的《花非花》。诗文是: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两首诗都是唯美主义的意境朦胧迷蒙的古诗。其不同点在于《花非花》写似花非花,似雾非雾,春梦易逝,朝云难留,意在表达对好景不常在的感伤和惋惜;而《蒹葭》则写真挚的不断的追寻和求索。至于两诗和现代派的朦胧诗是否可以等同划一,尚无定论。

《蒹葭》着重描写持续地追寻求索的过程,而主人公所追求的是心目中完美的理想和理想的意中人。然而理想和现实往往总有一段距离,对于求索者来说达到目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只要我们尽力了,便可问心无愧。

 

 

09.07.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