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待无花空折枝——《诗经·召南·摽有梅》赏析
(2009-12-08 11:21:48)
标签:
摽有梅梅子杜古果《诗经》班顿马来文化 |
分类: 诗经赏析 |
莫待无花空折枝
——《诗经·召南·摽有梅》赏析
凌彰
《摽有梅》今译
摽有梅,
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摽有梅,
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
摽有梅,
倾筐塈之!
求我庶士,
迨其谓之!
解读赏析:
《摽有梅》是一篇表达一位待字闺中的女子勇敢地想要建立家庭的正当要求的爱情诗。人有七情六欲,自由恋爱结婚是人们正常的生活要求。过去在封建礼教的思想束缚下,人们总认为必须通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正式结婚。如果自由地谈情说爱,便会认为是违礼犯法。有这种思想观念的人也会把健康纯洁的爱情诗加以主观的联想,而视为含有色情的“淫诗”。当然对于文学的欣赏,允许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律。
对于《诗经》,儒家的创始者孔子早有评论。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且他总是倡导其弟子们学习《诗经》,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诗可以激发人们的志趣情意,可以观察世界明察自我,可以以诗会友交流感情,可以宣泄情感以诗明志。
《摽有梅》以事物起兴的描写手法,塑造诗中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心理,用以表达要珍惜青春、抓住机遇,不要虚度年华、错失良机的主题思想。第一节写秋收时节女主人公在田间望见梅子开始掉落,触景生情,产生了青春行将消逝的感伤,间接地表现出自己未能及早婚嫁的后悔心理;第二节写她看见树上的梅子只剩下三成,又联想到自己青春将逝,希望马上会有人向她求婚的惆怅心理;第三节写她看见树上的梅子已经掉光,联想自己即将人老珠黄,渴望能立即成家的急迫心情。全诗三节的诗句层次,逐步推进,与主人公的心态变化相适应,从而刻画了一位直率坦诚的想要有个家的女子形象。在语言的表达上,诗作者用被动的语气来委婉地表现主动的要求。主人公不说自己求婚,而是说有人要向她求婚,并且劝说求婚者要趁热打铁,要敢于开口,其实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要错失良机。
唐诗《金缕衣》也是用同样写法,以含蓄,暗示、启发的语言来诱导对方主动开口求婚。诗文是: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摽有梅》已被译成英文诗和改写成马来班顿诗(四行诗)。据广州外语学院 许友年教授(印尼归侨)查证:(见《马来民歌研究》第174页,2001年,香港南岛出版社)《摽有梅》和马来班顿《杜古果》(buah duku),除水果名称不同之外,其他内容和章节诗行都如出一辙。可能因为印尼地处热带,不产梅子,而改写成杜古果。《摽有梅》于1871年由詹姆斯·利格(James Legge)译成英文,发表在其译著《诗经》(伦敦教会印刷所,1871年版)一书。后来,1927年1月雅加达出版的荷文季刊《中国杂志》创刊号也刊登了马来文的马来班顿《杜古果》,其作者或改写者有待考证。
200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