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诗经·王风·采葛》赏析
(2009-08-25 13:20:21)
标签:
采葛艺术夸张三月艾绒彼采文化 |
分类: 诗经赏析 |
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
——《诗经·王风·采葛》赏析
凌彰
《采葛》今译
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解读赏析:
《王风》是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的民间歌谣,产生在河南省的洛阳、孟县、沁阳、偃师、巩县、温县一带。当时战乱频繁、人民多流离失所,苦难深重。因此,其诗风大都带有离乱、哀怨和悲凉的气氛。
《采葛》是思念恋人的情歌。对象是依靠采集为生的农村姑娘,她常外出采集葛藤(其纤维可织布)、青蒿(一种有香气的草,可用于祭祀)和白艾(艾叶可制成艾绒,供炙病用),不易见面。由此可见,当时当地的生活条件多么艰苦,而劳动青年之间的爱情多么坚贞、纯朴。诗作者运用“艺术夸张”和“心境物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了长相思的真挚恋情。
艺术夸张必须“言过其实”“辞过其意”,其反映的不是事实上的真实,而是艺术上的真实。其所追求的效果是真挚的感情,而不是科学的统计。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的“三”和“九”是表示数量之多,而不是实数。一日不见如“三月”“三秋”“三年”,也是艺术的夸张,是形容时间的长久,而不是实际的时间。时间的流逝无所谓快慢长短,但是人们由于处境和心情各不相同,对于时间便会有不同的感觉。例如在困难时会觉得“度日如年”,当回忆往事时会觉得“光阴似箭”。
《采葛》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运用“重叠反复法”,同时注重对仗排比,用以加重音节和感情。诗中三次使用同一句子“一日不见”,但每一节都增加时间的长度,以反复递进、层层深入的写法,将相思之苦逐步提升,将真挚感情描绘尽致。不但表现了整齐的形式美,而且增强了音乐美,使人听来和谐贯串,复而不厌,繁而不乱,有效地加强了感情的色彩和重叠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