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主品牌出口应看山唱歌

(2012-12-12 16:59:12)
分类: 行业评论

    长期以来,自主品牌在合资企业的挤压下,呼吸艰难,多数只能在合资企业不屑一顾的低端市场孕育、发展。当积累到一定时期,自主品牌有了向高端突破的信心和决心时,合资企业也开始向低端市场下探,尤其是汽车市场增速一下子由40%放缓到个位数时,自主品牌再次感到了生存的压力。

    所幸,长期的海外市场开拓在此时有了重大进展。奇瑞在海外的工厂已达16个,并建立了A00、A0、A、B、SUV五大乘用车产品平台。而自主品牌新军力帆汽车,凭借自身的海外渠道优势,积极在海外扩张,力帆汽车在越南、埃塞俄比亚、俄罗斯、乌拉圭等多个国家建立了独资或合作的KD组装厂,总销量占据出口车企的10%。而在自主进军海外的同时,一定要看山唱歌,与外出市场接地气,这样才能长足发展。

 

在激励的国内竞争环境下自主车企出口创新高

    目前,面临国内合资汽车企业先低端市场下沉的压力,国产汽车在出口上纷纷发力,整体情况不错,有不少自主品牌车企出口量不降反增。来自第二届中国汽车海外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汽车出口蓝皮书数据显示,在我国汽车出口方面,力帆、奇瑞、吉利、长城、江淮等近几年逐渐崛起的新型自主品牌力压一汽、东风等大型汽车集团,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在出口地有造车工厂是接地气的关键

    自主品牌要发展,除了立足国内市场,就应该走出去。出口成为名族企业必走的道路,但是在走出国门是,需要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样才能与出口地的法律法规接上地气,避免像长城和奇瑞汽车一样,出现不必要的召回损失。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奇瑞、吉利和力帆三大自主车企20121-7月份年共出口汽车158169辆,占全年出口总量的73.7%,出口额占全年出口总额的74.39%。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俄罗斯, 2012年上半年更是交出几乎全线实现翻番式增长的成绩单。尤其是力帆汽车,今年1-7月占据俄罗斯出口的31.1%,为自主品牌该市场的领头羊,而近期力帆X60在俄罗斯的区域上市,也将加大其在俄罗斯的市场开发进程。而笔者认为,力帆在俄罗斯之所以能顺风顺水,主要是得益于力帆产品和定价比较适合该地区的生活水平。

    据悉,力帆还先后在俄罗斯、乌拉圭、埃及、伊朗等地先后建立了七家海外工厂,而2013年将重点开发巴西市场,其海外工厂的数量比长城、吉利和奇瑞等车企还多,有点长江后浪欲推前浪的意思,同时形成了一个覆盖四大洲,辐射全球的产销网络,并因此稳居国内汽车出口排名的前三甲,虽然力帆发力足,发展迅速,但是其海外市场要晚于其他自主车子,因此在总量上,仍然仅位于第三的位置。

 

售后服务网点建设将是接地气的重要一环

    除海外设厂,可以增加自主品牌车企海外销量之外,在海外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是自主品牌能够在海外赢得更多销量的原因之一。目前,力帆汽车海外服务网点为500余家,并在俄罗斯等重点市场建立了售后服务中转库。虽然长城、奇瑞、吉利等车企也在海外建立了服务网点,但是数量仍还有待增加,这也是长城等车企出口量并不大的问题所在。

    有数据预测,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有望达到超过百万辆,同比增幅达到27.48%,出口额有望达到174.72亿美元,比上年增速为59.37%。巨大的上升空间意味着力帆、长城和奇瑞等车企等在出口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新兴车企未来的海外市场前景将无比广阔。

 

以出口反哺国内市场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出口在某种程度会给国内市场带来反哺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直接体现就是提升销量,起到墙外开花墙内香的效果。同时,也能在造车的理念,造车的技术上,起到很大的帮助,毕竟自主企业海外工厂的技术工人,都是当地的技术能手,这是一个能起到相互推动的作用。

    但是就目前而言,自主品牌出口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低端层面车型,价格优势是很明显,但是却缺乏在高端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如力帆汽车,只有力帆320等,在高端市场上,没有车型去参与竞争,不仅力帆存在这种困局,其他自主品牌车企也面临无高端产品参与,以及提升自主品牌的品牌知名度和服务水平等不足的情况,自主车企需要产品升级往上发展,并且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同时发展,才能做得更大更强。

    总的来说,不管是出口还是国内市场的开拓,只有接了地气,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在激励竞争的车市中占据一席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