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车文
众所周知,如今国内的汽油价格已经直指8元大关,且涨势丝毫没有减缓之意,养车难的问题已愈发凸显。更何况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情形下,北京开了摇号上牌的政策先河,这无疑为其他也饱受交通拥堵困扰的城市提供了参照的依据。如此情形之下,如果其它城市也相继效仿北京采用此类政策,那么大部分打算购买人生第一部车的人或许都会考虑一步到位,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市场上的中端车型,而10万元左右这个价格区间无疑会成为他们的首选,这对于在市场上主打中低端车型的自主品牌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考验。

虽然,这只是一种相对悲观的设想,但也并非没有道理。首先,对于石油而言,其作为不可再生能源,面对整个世界日趋增大的需求量,而探明的储量却没有跟上消耗的步伐,再加上政治一直处于不太稳定状态的几个欧佩克国家,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潜在的石油危机似乎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更何况在历史上已经出现了三次全球公认的石油危机,并且都给汽车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盘踞在底特律的三大巨头,差点就遭遇了灭顶之灾,即使最后危机暂时解决了,但油价却依然居高不下。
当然,石油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它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即使是眼下热度极高的电动汽车,其在短期内也难以解决电池续航能力不足的技术瓶颈,而类似于丰田普锐斯这类的混合动力车型,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其高昂的售价买单,因此高油价仍然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大风险。

而对于道路而言,“拥堵”成为时下曝光率最高的词汇。就近几年的国内而言,车辆保有量的极剧增长,而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本无法跟上社会需求的步伐。更何况眼下中国的发展趋势是大城市化模式,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人员将流入城市,而城市在扩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受到前期规划不合理的影响,还将受到地域因素的限制,要想跟上社会对汽车需求量的步伐根本不可能。
因此,更为悲观的说,如果在更大的石油危机到来之前,汽车工业还是无法寻找到合适的替代能源,那么眼下的这些汽车巨头们则如同丢弃在抽水马桶里的厕纸,只是在被冲走之前徒然做几圈的旋转,激起的一点波澜当然也映衬着眼下汽车业的繁华,但这或许也只是一种“回光返照”的表象,预示着汽车大佬们的黑夜随时都有可能到来。
好在眼下的各个汽车巨头都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与国内大多数自主品牌的面子工程不同,它们在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金钱,以应付潜伏的危机。而且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明天一觉醒来,我们的汽车就无燃料可加了。因此在悲观的思考面前,我们依然需要保持着乐观的憧憬。(文/车文)
更多精彩请关注: 车文的汽车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