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员的介入时机
(2022-03-24 17:59:34)
在物资短缺的年代,做一名国营商店的营业员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和炫耀的事情,非但收入稳定,还能帮人解决难题,赢得大家的尊重,在社会上是相当吃香的。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各类商品挤满了货架,人们再也不用凭票排队购买商品了;曾经牛气哄哄的国营商店营业员纷纷下岗失业,自谋出路;以前被人看不起的个体户倒扬眉吐气,大发横财了。
然而,六十年风水轮流转的定律似乎永远有存在的道理,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实体店都出现了业绩下滑的现象,特别是小区四周的便民服务商店,更是走马灯似的换老板,开关店现象屡见不鲜。造成实体店困境的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网络的冲击,物流的便利化,降低了人员的流动性,人流量的减少,直接造成了顾客人数的锐减。二是城市综合体的爆发式增长,一方面分散了传统城市中心的消费人群,另一方面消减了城市外围人群进入城市核心区的欲望。
在竞争更趋激烈、利润空间更趋狭小的状态下,无论对经营者还是营业人员,无疑应有更高的要求。经营者对行业的选择要建立在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对经营地址的选择不仅是看水口,还要分析周边居民的人口结构和消费特点;对经营模式的选择也要更加慎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好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日常教育培训。对营业员的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礼仪教育和商品知识了解上,还要对顾客的消费心理、习惯、行为等作一定的研究。有时候,营业员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会毁了一桩生意。
顾客进入商店,一般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带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直奔主题;一种是无目的地闲逛,也许购物,也许就是消磨时光。那作为营业员,就要在瞬间对顾客作出一个简单的判断,分别调整好应有的销售策略。对第一类顾客,相对容易一点,只要热情、周到,介绍清楚商品的款式、性能、特点即可。对第二类顾客,却要讲究一定的沟通技巧,既不能冷漠处之,也不可热情过头,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到与顾客的交流环节。作为购物者,第一时间是希望静静地观察比较商品,并不希望外人来干扰自己的思绪,营业员过早介入,喋喋不休,往往会适得其反,吓退了顾客;而当顾客有了进一步了解商品的欲望时,自然会向营业员询问想要了解的相关信息;这个时候,往往就是营业员介入的最好时机,可以淋漓尽致地向顾客介绍产品,让本来没有特别购物欲望的顾客产生好感,继而形成购买行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