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淮海路诺曼底公寓武康大楼旅游摄影 |
分类: 悠悠神州行 |
在上海的西南角随意走走,时不时会拐进一条优雅的小马路,邂逅一栋藏龙卧虎的名人旧宅,抑或极具欧陆风情的公寓建筑。在武康路和淮海中路的拐角处,有一栋法式公寓楼房,外形貌似等待起航的巨轮,那就是享有上海最美公寓楼之誉的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过去几十年,这里曾经是多位文化名人的居所,如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吴茵、王人美、郑君里、赵丹、秦怡以及孙道临、王文娟夫妇等都曾在此居住,更让这座建筑增添了许多文艺气息。
武康大楼所处的位置,是在上海也属罕见的一个六岔路口,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外型是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一个门廊、一个转角都洋溢着法兰西的风情,因为坐落在武康路的尽头,1953年被改名为武康大楼,但人们始终还是更喜欢它原来的名字--诺曼底公寓,取这个名字,并不是人们一般想像的与二战时盟军在欧洲登陆的诺曼底半岛有关,而是为了纪念在一战中战功卓著但被德军击沉的法国“英雄”战舰“诺曼底号”。
大楼建于1924年,由上世纪30年代蜚声上海建筑界的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公寓共8层,楼身狭长,因为公寓的地皮在两条道路相交的三角形地块上,故建筑师因地制宜地将建筑设计成了三角形。大楼一、二层处理成基座,呈连续半圆券廊,水泥仿石墙面,三层和顶层设环通的阳台式长走廊,如腰带般镶嵌在建筑立面,其他几层外立面有几组外挑式阳台。
仔细观察,你还会看到那些刻有螺旋花纹的“牛腿”、拥有三角形古典山花的窗楣以及外墙的镶拼色彩,颇显精致。
由于建筑的三角形造型,又位于路的顶端,更显昂首的气势,其赭红色的外立面更使整个建筑洋溢着法国式的浪漫和优雅。
底层临街被设计成骑楼,多为商家和店铺。尤其是这里的特级理发店--紫罗兰美发厅,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公寓底楼大门,中文“武康大楼”下面的英文仍为“诺曼底公寓”。
我端着单反径直走进宽敞的门厅,水磨石的地面,大理石的墙面,欧式的吊灯,虽显陈旧,但仍可窥见旧日的气派。一楼的门卫老阿姨非常淡定地看着我东拍西拍,从电梯里进进出出的居民,也似乎习惯了有外面的人来拍这栋楼,目光里不带任何疑问。
在一楼大厅,有一个步行楼梯和两台电梯。最让人称奇的是电梯,居然像老电影里一样,用半面钟的样子显示电梯到达的楼层。据说这里的电梯早已换过多次,最初还是老式拉门的。在东侧,原先还有台保姆专用电梯,现在已经封死了。
这座公寓楼建造于1924年,至今差不多已有90年的历史了,其建造者是当年赫赫有名的万国储蓄会。1912年,旅沪法侨法诺、盘疼、信孚洋行老板麦地以及中国人章鸿等联手集资成立了一个储蓄会。因为股东和参加储蓄者不受国籍限制,取名为“万国储蓄会”(International
Savings
Society,缩写I.S.S),是中国第一家商业储蓄机构。因为储蓄到期可以收回本金、利息、红利,而且每月有一次中奖机会,且金额和比例十分可观,所以吸引了大量市民入会。于是储蓄会利用这笔资金购置了大量房产,诺曼底大楼的地皮即是其中之一。
1925年诺曼底大楼落成后,在当时称得上是上海第一批高档公寓了。公寓的户形结构较灵活,有居室63套,佣人住房30多间,以一室户及三室户为主,平均面积分别为45平方米、85平方米左右,转角处的房屋面积最大,约175平方米左右。几乎全部套房都被外资公司租赁,然后提供给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居住,住户绝大部分是欧美的在沪侨民,其中有嘉第火油物业公司销售总代理、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经理、罗办臣洋琴行老板以及西门子公司经理等一些大公司的高级职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日军进驻租界,英国、美国的在沪企业被视为敌产而被日伪接管,侨民则成了“敌对国难民”而被关进了集中营,不久又被分批遣送回国。诺曼底公寓2/3以上的住房空置了,仅有一小部分被占领当局分配给官员居住。诺曼底公寓进入一个最混乱的年代。
1942年,孔祥熙的二女儿孔令伟收购了这座大楼,成了最大的业主。1945年抗战胜利后,有“东方第一母亲”之誉的电影演员吴茵入住武康大楼,电影演员王人美同年也入住在武康大楼。1954年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入住这里。1977年著名电影艺术家秦怡、孙道临和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入住。据说现在,孙道临的妻子王文娟依然住在这里,他们的寓所恰恰便是当年孔二小姐的闺房。
近年来,老洋房和经典豪宅在上海成为了最值得追逐的收藏品之一。“世博参展建筑”、“上海不可移动的文物”、“新楼看汤臣一品,老宅看武康大楼”等标签,再度将武康大楼这幢年近九旬的“豪宅”推入了人们的视野。安居客上曾经挂出过一套武康大楼房源,三室两厅两卫总面积176平方米的住宅,总价达到1200万元,折算均价高达6.8万元/平方米。这么说来,住在这里的老住户,都是守着一座小金山呢。
从大楼下走过的房产中介。
这是大楼底层武康路一侧的咖啡馆。人们在悠闲地享受周末的下午。
一个法国人模样的男子骑着一辆翻新的老式摩托车从公寓前驶过,这一瞬,仿佛让人穿越到一个世纪前的某一天。这座独具风韵的建筑历经岁月变迁,承载着太对太多属于上海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