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季养生 专家在说

(2011-09-13 16:05:02)
标签:

微软

msn中文网

健康

秋季

养生

秋燥

运动

保暖

分类: 我看——MSN中文网

9月,秋高气爽,蓝天白云,让人总忍不住想多呼吸几口这样的新鲜空气。不过正是换季时节,天气转凉、温差加大,人的身体也需要去逐步适应天气的变化,此所谓天人相应。对于秋季养生,我们不妨听听MSN中文网(http://health.msn.com.cn/)的健康专家们怎么说。


秋季养生 <wbr>专家在说
祛秋燥、吃秋膏

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干燥、气温变化快。如果你口干舌燥、干咳少痰或者出现鼻出血、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很有可能是“秋燥”在作怪。

“秋燥”是个笼统的说法,细分下来包括外燥和内燥,而外燥又可以分为温燥和凉燥。广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戴莲仪介绍道,“初秋气温较高,以温燥多见,除燥之外还有热证,主要表现为口干感很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舌质红、舌苔薄黄,小便较黄等;深秋天气较凉,干燥更盛,则多为凉燥,除燥之外兼有寒证,如怕冷、怕风等。” 内燥则与人体本身的问题相关,如患上中医所说的热盛津伤,或出汗多、呕吐、腹泻等原因,导致体内津液耗伤。

“秋燥”在中医看来是一种病,却不是非治不可,大多数时候,通过饮食、作息、运动以及药物的调理便可使“秋燥”得到改善。《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不宜过分剧烈运动和出汗,不宜劳累,应早睡早起,收敛精气。同时注意饮食,多喝水,多吃清润的食物。

秋天的润燥和春天不同,因秋天渐冷,在润燥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温,润燥的食物也要兼顾到温热的,比如生姜和梨,银耳,百合,鸭肉配合着食用,才是秋天润燥的特点。油炸、煎烤、辛辣、以及狗肉、鹿茸等温燥食物要少吃;难消化的食物不利脾胃,也要浅尝辄止;不饮酒,少饮浓茶、咖啡;多吃素菜、应季水果和粗纤维食品;一些温润滋补的食品如菊花、枸杞、银耳、红枣、核桃、板栗等,都可当做零食或入菜。此外,做一些简单的按摩也有助于加强胃部功能,饭后、睡前可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摩64圈,或是搓热双手按摩小腹。

随着秋天胃肠功能开始增强,吸收能力提高,可以在秋季“先调脾胃后进补”,对于舌苔很厚腻的人,可能胃肠存在积滞,要先吃二陈丸之类清理肠胃的药,然后再补,以免在“贴秋膘”的传统习俗影响下,进食过多,导致胃肠负担加重,引发肠胃疾病。关于进补,可以找到正规中医,根据你的体质,设计一个可以吃三个月的补膏,利用秋冬胃肠吸收好的机会吧身体的缺损补上去,特别是容易手脚发凉,面色无光的黄脸婆,这种女性是气血两虚的,最适合吃补膏。

运动有讲究 睡眠有忌讳

秋天除了加强营养外,运动量也应适当增加,才能有效平衡机体健康,但仍应避免过度出汗,可选择游泳、慢跑、散步、球类运动等项目,同时可多做“鸣天鼓”等保健运动。对中老年人而言还倡导钓鱼,可颐养性情,增益身心,在晨间或傍晚垂钓,感受清风吹拂,利于战胜“秋躁”。

入秋后参与运动项目一定要注意合理休息,切忌锻炼后立即冲凉水澡,温热的体表汗孔骤然关闭,容易生病;忌大量喝水,会给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增加沉重负担;忌吃冷饮,锻炼后大量吃冷饮会对胃脏造成强烈刺激,甚至可能为日后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埋下祸根;忌在阳光下锻炼,受过量阳光照射,即便是在秋季,仍可能导致中暑。

此外,睡眠是人们恢复体力,保证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不过秋季睡眠应注意以下“八忌”:

秋季养生 <wbr>专家在说
一睡时忌吹风。秋天凉爽,睡眠条件较夏季大为改善,但秋季最易受风邪的侵袭,睡眠时要注意保暖,切不可让风直吹。

二忌睡前进食。这会增加肠胃负担,易造成消化不良,有害身体,还会影响入睡。睡前如实在太饿,可少量进食,休息一会儿再睡。

三忌饮茶。茶中的咖啡碱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兴奋,睡前饮过浓的茶会因之而难以入睡,饮用过多的茶会使夜间尿频,影响睡眠。

四忌睡前情绪激动。睡前情感起伏会引起气血的紊乱,导致失眠,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所以睡前应力戒忧愁焦虑或情绪激动,特别是不宜大动肝火。

五忌睡前过度娱乐。睡前如果进行过度娱乐活动,尤其是长时间紧张刺激的活动,会使人的神经持续兴奋,使人难以入睡。

六睡时忌多言谈。卧躺时过多说话易伤肺气,也会使人精神兴奋,影响入睡。

七睡时忌掩面。睡时用被捂住面部会使人呼吸困难,身体会因之而缺氧,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八睡时忌张口。睡觉闭口是保养元气的最好方法,如果张大嘴巴呼吸,吸入的冷空气和灰尘会伤及肺脏,胃也会因之而着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