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上东门》审美赏析

标签:
古代诗词审美赏析杂谈 |
《古诗十九首》中的《驱车上东门》描述了在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以及悲凉心态。全诗如下: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诗歌首先写道:“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在历史上,东汉京城洛阳,整个城共有十二个城门,而东面三门,靠北的那个门叫“上东门”。“郭”即外城。“郭北墓”就是指邙山墓群。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诗人驱车来到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森森的树木。这里,诗人对环境作了描写,实则是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了基础。
接着写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这是诗人去“郭北墓”所见。“白杨”和“松柏”多种植在墓地,作为一种明显的标志。由于这两种树木容易生长,而且生长环境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长势好,茂密森森。可是,这样却给人以肃杀之感。“萧萧”即树叶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快到郭北墓时,听到白杨树在风中发出的声响,看到的是宽阔大路两旁的松柏。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环境,突出了环境的萧瑟,从而暗示了诗人悲凉的心绪。
诗人来到墓地,触景伤情,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去世的人。于是,诗人写道:“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陈死人”即久死的人。“陈”即久。“杳杳”即幽暗。“即”即“就”,与“身临”差不多。“长暮”即长夜。“潜寐”即深眠。“寤”即醒。“浩浩”即流动的样子。“阴阳”古人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句是说岁月的推移,就如江河一样浩浩东流,无穷无尽。“年命”就是“寿命”。“忽”即匆匆,很快。“寄”即旅居。“更”即更迭。“万岁”也就是“自古”,即“去世”之一,有“万岁之后”的说法。“度”即过,也就是“超越”。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人死去就像进入了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一年四季,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这里,诗人很细致地论说了人生免不了一死的自然规律,而且无论是谁,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为进一步说明那些“服食求神仙”想长生而不可得奠定了基础。
人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在当时,很盛行炼丹问药而求不死的风气。对此,诗人却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被”同“披”。这四句是说,服丹药,求神仙,也没法长生不死的。既然如此,还不如饮美酒,穿绸缎,图个眼前快活,快快乐乐走过短暂的一生。这里,表面看来,诗人对生命的短促产生了怅惘之情。其实,诗人对人生如寄的悲叹,除了表现当时知识分子颓废的思想,以及悲凉心态外,也隐含着对生命的热爱。诗人之所以这样说,不但是一种激愤,也是一种无奈。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铺陈手法,增强画面感;其次,认识独到,意蕴深厚;再次,层层推进,思路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