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君看随阳雁 各有稻粱谋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审美赏析

(2014-06-27 13:30:00)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词

审美

鉴赏

               君看随阳雁 各有稻粱谋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审美赏析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秋天登慈恩寺塔时所作。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他母亲而建,故称“慈恩”,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塔是玄奘在永徽三年(652)建的,称大雁塔,共有六层。大足元年(701)改建,增高为七层,在今西安市东南。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掌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辩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诗歌首先写道:“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高标”即高耸,矗立,也泛指高耸特立之物。“苍穹”在中国古代指天空的意思。具体说来,“苍穹”就是青天,苍是颜色,就是青色,穹指天,因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是弧状的。“烈风”即大而猛的风。“休”即停息。诗一开头就出语突兀,气势不凡。不说高塔而说高标,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赋》中“阳鸟回翼乎高标”句所描绘的直插天穹的树梢,又想起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句所形容的高耸入云的峰顶。这里借“高标”夸饰塔高。为什么诗人不说“苍天”而说“苍穹”,因为之前有“跨”字,正与“苍穹”紧联。接着又以“烈风”来衬托。风“烈”而且“无时休”,更表现了塔之极高,及其坚固。联系诗歌后面的内容,这里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具有言外之意,可以说,上句象征了唐王朝的繁盛,而后一句暗示了唐王朝表面上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的政治危机。
   
写了塔高之后,诗人说:“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旷士”即旷达出世的人。“兹”即此。“翻”即反而这两句委婉言怀,不无愤世之慨。诗人不说受不了烈风的狂吹而引起百忧,而说自己不如旷达之士的清逸风雅。而今,诗人登塔俯视神州,触景生情,心中生起了无尽的忧虑。
  接下去四句写道:“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掌幽。” “冥搜”即探幽,即在高远幽深中探索。“龙蛇窟”形容塔内磴道的弯曲和狭窄。诗人在此宕开“百忧”,转而对寺塔建筑进行描绘。首先,“方知”承“登兹”。前后衔接,自然过渡。“象教”即佛教,佛教以形象来教人,故之。“冥搜”这里有冥思和想象的意思。“追”即“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产物,塔就成了佛教力量的象征。这里的“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二句,不但描绘寺塔建筑的奇伟宏雄,而且巧夺天工,尽人间想象之妙。写到这里,又以惊人之笔,点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险。接着的“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一句就是说沿着狭窄、曲折而幽深的阶梯向上攀登,如同穿过龙蛇的洞穴,绕过塔内犬牙交错的幽暗梁栏,攀到塔的顶层,方才豁然开朗。这二句不但描写细致,照应“高标”,而且又引出塔顶远眺,推进诗歌内容的发展。

诗人站在塔的最高层,仰视观察,仿佛置身天宫仙阙。诗人写道:“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其中,“七星在北户”就是说眼前似乎能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闪烁,这里暗示了塔高,是从视角来写的。“河汉声西流”,也就是说,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同样暗示了太高,这是从听角写的。这不仅是与“高标”照应,也是对高标的具体描写。接着转过来写登临时所见黄昏时候的景色。“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上句点明了时间是黄昏,下句点明了时令是秋季。“羲和鞭白日”中的“羲和”,他是驾驭日车的神,相传他赶着六条龙拉着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跑。诗人在这里驰骋想象,化用这个神话,不是六条龙拉着太阳跑,而是羲和赶着太阳跑,他嫌太阳跑得慢,还用鞭子鞭打太阳,催它快跑。“少昊”传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着人间秋色。这两句运用典故来点明登临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时分,为下面触景抒情酝酿了气氛。

接下去写俯视所见,从而引发感慨,是全篇重点。诗人写道:“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辩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下面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层次来看:

首先,诗人登楼所见,景语情语。我们看前四句:“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是诗人结合登塔所见。“秦山”指终南山和秦岭。诗人登楼看去,在平地上望过去,只看到青苍的一片,而在塔上远眺,则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仿佛被切成许多碎块。“泾渭”即泾水和渭水。泾水浊,渭水清,然而从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浊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长安),只见到朦胧一片。我们从诗人所写的字里行间看,这黄昏景象却另有含意,诗人借此暗示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这正和“百忧”呼应。

其次,追忆过去,怀念清

看后面的几句:“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虞舜”中的“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苍梧”相传舜征有苗,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黄鹄”即天鹅,善飞,一举千里。“去不息”就是远走高飞。“随阳雁”因雁为候鸟,秋由北而南,春由南而北,故称。此喻趋炎附势者。“粱谋”本指禽鸟觅取食物的方法,此喻小人谋取利禄的打算这里是诗人所见之后的感慨。“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是说塔在长安东南区,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现在南望苍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部禅让,故称虞舜。舜葬苍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写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唐朝的政治昏乱发愁。其中,诗人用一个“叫”字很妙,不但表明呼唤的意思,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太宗时代的政治清明的深切怀念。

再次,抚今追昔,所怀百忧

面对如此境况,诗人抚今追昔,写道:“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瑶池饮”据《穆天子传·卷四》记载,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列子·周穆王》称周穆王“升昆仑之丘”,“ 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乃观日之所入”。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过着荒淫的生活。可以说,诗人借 “瑶池日晏,言天下将乱,而宴乐之不可以为常也”来暗喻唐朝将陷入危乱之中。这就与“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相呼应,申述所怀百忧。

第四,现实处境,伤感之极

面对唐玄宗将政事交给李林甫,李林甫大力排抑贤能,诗人写道:“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意思就是说,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象黄鹄那样哀鸣而无处可以投奔。看到这样的朝政,诗人愤慨之极,最后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这是诗人对那些趋炎附势的人的指责,说他们就象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己追逐私利而忘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愤激与伤感。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情景交融,寓意深远。其次,运用典故,含蓄蕴藉。再次,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第四,时代明确,寓意深

(分析中参阅了《杜甫诗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