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审美赏析
(2014-06-20 20:25:36)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 |
我们从《中国文学史》上可以知道,在唐代大历(公元766—779年)前后,可以说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大多因为人生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于是追求宁静、冲远、淡泊人生的隐居生活。“隐居”就是深居乡野不出仕,或者代指隐士的住所。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隐居不但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且也一种生活方式。此诗写诗人刘长卿到南溪常山寻找隐者而不遇,却得到了另外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所以,虽说诗人未如人愿,不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之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全是如下: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这首五言律诗,总体上围绕一个“寻”字而逐渐展开。诗人首联写道:“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莓苔”有作“苍苔”,即青苔。“履痕”有作“屐痕”,即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可以说,真与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人迹板桥霜”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围绕“履痕”来写,暗示了一个“寻”字。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不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而今来寻,在这没有喧嚣,满路却是莓苔的路径上,看到了“履痕”,实则就是给我带来了希望。
接着颈联写道:“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意思是说,刚刚下过的雨,把山上的青松洗得翠绿,山水潺湲,循着山路来到水源处。读到这里,我们不由得不想起王维的“空山新雨后”的诗句来。这里的“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路探寻水源。上联写了道士不在居所,这里,诗人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诗人在此用了一个“随”字,不但表现出随水而寻,而且也有随意之意。此时的诗人,被山中景色所吸引。其中的“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自然地表现出来,同时,也暗示了“过雨”之后继续寻找“道人”的行程,为下文抒发情感铺垫。
尾联写道:“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禅”即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而默默无言。这里是否也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谛。诗人看见了“溪花”,就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感受,于是浮起“禅意”。诗人在幽深的山谷中行走,没有见到所寻的“隐者”,但从眼前的野花中,领略到恬静的情趣,并溶化于心灵深处。我们知道,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而忘言”是一致的,具有相通性。因此,诗人即使“没有相遇”,但也触景生情,外物的触发,使诗人沉浸在“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中。可以说,这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白云边不知处”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感悟。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意象很有表现力
诗歌中,诗人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表达出极大的表现力。
诗歌中,诗人用“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再次,禅意很有感悟力
诗歌中,诗人在尾联“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中,表现了虽然此次没有相遇道士,但在“溪花”中得到感悟,诗人含蓄地描写了自己的心理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