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胡骑尘满城 欲往城南望城北 杜甫《哀江头》审美赏析
(2014-06-19 07:37:57)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鉴赏 |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这首诗歌根据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诗人写道:“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秀美,奇花异卉争芳,每到春天,更是繁华、锦秀。而今却是“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个忍气吞声而难以抑制呜咽的老人,偷偷地慢行在曲江曲折的边上。诗人首先就写了自己的情感,面对现实及其自己的处境,自己(野老即杜甫自称)只能吞声而哭。其中,一个“吞”字,表明了杜甫心中的悲愤与伤感之情,也暗示了长安沦陷后的凄楚的景象。接着第二句就交代时间、地点,也写出诗人情态,即在昔日春天的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这里,诗人在句尾用了“曲”字,不但表明了人就要纡曲而行,也暗示了诗人心中愁肠百结的伤感。
接着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在曲江所见。“千门”表明了长安宫殿之多,说明昔日是多么的繁华。而一个“锁”(封闭,钳住)字,就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联系起来,很自然地把今夕对比起来。“细柳新蒲”就是说,岸上是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这样的景物是很美的,然而。这美的景物“为谁绿”?诗人用一个疑问句,不但强调了而今长安城的萧条景象,以乐景衬哀情,而且也表现出诗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之情。
诗人写道:“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这里用“忆昔”领起下文,引出了一段极繁华热闹的情景。“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这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达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表现皇帝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的景象。前两句是诗人总写昔日繁华美好的景象。接着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诗人写道:“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同辇随君”语出《汉书·外戚传》。据记载,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以班婕妤拒绝同辇反衬杨贵妃的“同辇随君”,其中诗人所蕴含的讽刺也就不言而喻——女人亡国的思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对统治者沉湎于女色的批判。接着诗人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诗人对侍从作了如此美妙的描写,目的就是要衬托“昭阳殿里第一人”那妃子的豪华。同时,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也是有暗示的作用。这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的:“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从“明眸皓齿今何在”到结尾,是诗歌的第三部分,抒发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明眸皓齿”对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给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而自然。“今何在”三字却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那句中“为谁”的含义给表现出来,而且意义更具体,感情更沉痛。“血污游魂”指杨贵妃遭变故而死。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鲜明而巧妙的对照,表现出了他们淫逸无度而遭致大祸。
第二层从“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表达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
诗人首先写道:“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显情深。接着写道:“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诗人用行为动作描写以渲染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前一句“黄昏胡骑尘满城”,是将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接着下句“欲往城南望城北”,心烦意乱的诗人,他本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诗人通过自己心烦意乱竟至不辨南北方向的程度来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巨大悲痛。可以说,诗人在结尾中,不但形象含蓄,意蕴丰富,而且也暗中照应了“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从而加强了情感的表现。
首先,情感深沉,意蕴深厚。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更是复杂的。也就是说,当诗人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和对安史叛军愤恨的时候,也流露出对 蒙难君王的哀伤之情。
其次,客观所见,主观感受。
全篇表现的是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哀与悲痛。诗题中的“哀”字是诗歌的情感主线。诗人触景生情,无论是春日潜行,睹物伤怀,不辨南北方位,都是哀。这个哀,是诗人个人的哀,更是对“国破家亡”的哀,是诗人表现出来的大哀大痛。
再次,诗眼明确,意蕴深刻。
诗歌围绕“哀”字展开,无论是诗人触景生情,亦或是心中的伤愁,“哀”总是贯穿全诗,表现出了诗人那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深沉的意境。
第四,结构紧凑,婉转回环。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其结构曲折跌宕,纡曲有致。诗人从眼前转入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层层递进而又回环跌宕。面对现实国破家亡的处境回,想到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从而把对亡国的哀伤之情推向高潮。
第五,乐景表哀,情感凄凉
诗人在诗歌中诗人通过自己面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哀伤与“李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之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乐衬哀,更加强调了难以抑止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