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杜甫《百忧集行》审美赏析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杜甫《百忧集行》是一首七言古诗,作于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里,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也只能勉强度日。然而,诗人杜甫一贯持有的高尚节操,他也有李白的“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骨气和魄力,因此,时遭冷遇,颇不得意,内心就有良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百忧集行》,全诗如下:
诗歌首先写道:“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心尚孩”即心智还未成熟,还像一个小孩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我们从首句可以看出,诗人又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在十五岁时,仍在持续跳跃着。这句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我们也建议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喜悦与兴奋。第二句“健如黄犊走复来”,这是诗人当时生活的写照。诗人运用了一个比喻,把当时强健的身体比喻为“黄犊”(健壮的小牛),也暗示了诗人现在身体已经极为虚弱。所以,清代的杨伦在《杜诗镜铨·卷八》中说,此句说“形容绝倒,正为衬出下文”。
接着诗人说:“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一联承上而来,意思是说,当八月梨枣成熟之时,我杜甫就能上树摘取梨枣,一日至少千回。这里所谓的“千回”,只是一种夸张,说明了上树次数多,从而暗示了身体“健如黄犊”。是对“健如黄犊走复来”的具体描述。从而表明了自己那时候年轻力壮,以及过着快乐的生活。
那时候才十五岁,多么矫健的身体,而今呢?诗人说:“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意思是说,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加上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诗人虽用“倏忽”二字,把“十五”至“五十”岁之间的时间加快,也暗示了人世间沧桑巨变。由于自己的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和“卧”多,“行”和“立”少,可见诗人已经是体弱多病。
诗人接着写道:“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意思是说,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还要强作笑语,迎奉主人,而多种悲哀集于一身,忧伤满怀。正因为“强将笑语供主人”,所以,诗人发出“悲见生涯百忧集”的感叹。这是全诗之诗眼,不但照应题目,而且把诗人的情绪凝聚到“悲”字上。真可谓悲老、悲贫,甚至更有悲寄人篱下而无独立的人生处境。
即使“强将笑语供主人”,家中还是凄凉。所以,诗人说:“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意思是说,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而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色和我一样。诗人写了家境的贫穷。由此想到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家境。
最后写道:“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意思是说,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经过诗人对家境的具体描写,其忧伤与痛苦之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可以说,在诗人笔下,不仅如实地表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而且逼真地写出了老妻、痴儿的表情、姿态。这不仅表现了家境之悲,也写出来杜甫的心酸。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以“十五”比“五 十”,就划分了自我的两个时代。以“八月”果熟,“ 一日”上树“千回”,来形容“十五”岁的少年的灵敏活跃,天真烂漫。用“四壁空”写“百忧集”,就充实了忧的内容。用“健如黄犊”对比“坐卧只多”,用“走复来”对比“少行立”,用“强作笑语”对比“悲见生涯”,更见诗歌“悲”的氛围之浓,情感之深。诗人还将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痴儿作了对比。自己年少时,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却想不到已入老境之际,自己的儿子却饥饿难忍,啼叫怒索。
其次,数字强化情感。为了表现百感交集的感慨,诗人以数字强化衬托悲哀的惨状,以此强化悲的情怀。诗中以“十五”比“五十”,就划分了自我的两个时代。以“八月”果熟,“ 一日”上树“千回”,来形容“十五”岁的少年的灵敏活跃,天真烂漫。
再次,夸张手法的运用。比如,“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其中的“千回”,就是运用了夸张手法,表明了“一日上树”次数多,从而暗示了那时“健如黄犊” 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