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近高楼伤客心 杜甫《登楼》审美赏析
(2013-09-14 07:35:37)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诗人杜甫与严武交往甚好,得到严武的支助而常驻成都。这首《登楼》是诗人杜甫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所作。据相关资料记载,公元763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就是指吐蕃入侵为最烈以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全诗如下: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首联以“登楼”来统领全篇。诗人写道:“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客”指诗人杜甫。诗人在首句提出了“伤心客”,可谓开门见山。何以伤心?第二句接着回答了,因为“万方多难”。这里,诗人写高楼见花而伤心,接着说明伤心的缘故。按理,应该是“万方多难此登临”而登楼。诗人采用了因果倒装,造成起势突兀,引起读者的注意。同时,诗人流离他乡,愁思满腹,登上此楼,看见的虽是繁花满目,却引发了诗人的心伤。从写作方法来说,诗人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的手法,以此增强抒情效果。其中,“登临”二字,不但表明了登高望远,望远思乡之情,而且具有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的产生。
颔联写道:“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是对偶句。“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锦江”即岷江的支流。“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县,即玉垒山。意识是说,(诗人)登楼远望,锦江流水在蓬勃的春色中从天地的边际滚滚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恰如从古到今的世事变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如清代的纪昀对此所说的:“何等气象!何等寄托!如此种诗,如日月终古常见而光彩常新。”可以说,上句开拓了空间,下句延伸了时间。诗人在天高之间,在古往今来的阔大而悠远的境界中,不但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而且也更好地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追思之感。
颈联写道:“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这一联,诗人承上“玉垒浮云变古今”而来,纵论天下大势。这里的“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思,触景生情。“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西山寇盗”指吐蕃。上句“终不改”是反承“变古今”,是从吐蕃陷京、代宗复辟一事而来,指出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是对“万方多难”的具体描写。诗人针对吐蕃对大唐的行为并对之相告,告诉吐蕃莫再徒劳,不要再来侵扰了。可以说,诗人这里所表现出来义正词严中蕴含着凛然浩气,但也可感觉到一种焦虑。从“终不改”中也透露出了诗人那坚定的信念。
尾联写道:“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里,诗人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集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后主”指蜀汉的刘禅。由于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祠庙”即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在陈寿的《隆中对》中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杜甫在此借用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后主刘禅终于能回到自己的祠庙里享受祭祀,天晚了,我姑且吟诵《梁父吟》。这样,不但表达了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也暗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然而,这仅仅是诗人的一种愿望和理想,而不是现实,但诗人决心报效祖国的信念是明确。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艺术特色很显著,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即景抒怀
诗人写山川景物往往是与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相联系,同时在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来表现。
其次,格律严谨
这是一首严谨的格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之势。
再次,语言准确
在词语运用上,首句的“伤”给全诗点染上一层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末句的“聊”字,就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诗人借此表达了无可奈何的伤感,与“万方多难此登临”中的“此”字遥相呼应。
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其中的“日暮”说明诗人登楼的时间已久。这样就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提高了诗歌的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