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杜甫《新婚别》审美赏析
(2013-07-11 10:47:26)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杜甫《新婚别》审美赏析
新 婚 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定居成都。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其“三吏”和“三别”就是其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中的诗歌不乏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同时,在这些诗歌中,不但表现了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对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而且也表现出诗人拥护唐王朝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共同平定叛乱实现和平。这首选自“三别”中的《新婚别》,就是通过对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刻画,表达了主人公(新娘)对新郎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全诗根据内容及其诗人写作思维过程,大致可分为三层次。
诗歌的第一层是: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诗歌的第二层: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这一层诗人将话题从女主人公从自身进一步转到丈夫身上了。女主人公最关心的是丈夫的生死,也表达了对丈夫的忠贞,甚至要与丈夫一起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藏”即指古代未出嫁的女子幽居闺房,不与外人相见。其深意是说,当年父母非常疼爱我(女主人公),我是父母的宝贝。“归”即归宿,着落。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既然出嫁,就得“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意思。可是如今,“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苍黄”同“仓皇”,即紧张,匆忙。也就是说,而今你却要到那生死未卜的战场去,万一不测,我该怎么办呢?既然这样,“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也就是说,我也决心随你前去,生死在一起。但又怕这样反而要把事情弄得更不好了。更何况,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妇女的。这段话,刻画了女主人公那种心痛如割、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描写上,用词准确,非常细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在心理,表意也深刻。
诗的第三层: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不但内容上极具感染力,而且在审美艺术上也很有特点。
首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结合。
结合从艺术手法来说,诗人运用了艺术虚构方式,有效地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把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统一起来,不但表现了客观的社会现实,也有效地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其次,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诗歌通过女主人公内心独白的形式,再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及其思想斗争,把一个深明大义,极具爱国思想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突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