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大学
《艺术欣赏》期末复习指导
临近考试,学员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现根据学员提出问题的范围,我们准备分期做答,也是为了尽量减少电话答疑,希望学员之间相互转告。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一、判断题
1.审美需要、兴趣和感受的一致性,是以有差别的审美需要、兴趣和感受为基础的。 ( √
)
2.体现了各种艺术的特殊本质的一般本质,对非艺术来说,它自身也是特殊的。( √ )
3.熟知的美学知识不能替代心领神会的审美感受,但前者可能增强而不是妨碍审美能力的提高。 ( √ )
4.艺术欣赏在本质上是对审美对象的提高。 ( ×
)
5.如果把艺术等同于现实,那就失去了从艺术家的创造和欣赏者的再创造中所取得的乐趣。( √
)
6.欧洲园林被尊为“世界园林之母”。 ( × )
7.山西应县释迦塔和上海龙华塔都是楼阁式木塔。 ( × )
8.印象派的主要贡献是绘画内容方面的革新。(
× )
9.许多超现实主义画家以画自己的梦境和以无意识的手法作画来表现潜意识。 ( √
)
10.形体在绘画中不仅指具体物象的形貌,而且指这种形貌所暗示的情感倾向特征。
( √ )
二、填空题
1 艺术欣赏者接受作品的内容,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活动,而是一种有其特殊复杂性的精神活动。
2.陶纺轮等原始工艺的审美属性表明,审美对象自身体现着审美主体的需要。
3.艺术美学不只要掌握各门类艺术的共性,而且要掌握各种艺术的个性。
4.王朝闻说:“有一千个《红楼梦》的读者,他们心目中就有一千个王熙凤或别的人物。”
5.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意义,后者即体现为普遍的形式美和建筑艺术。
6.雅典帕提侬神庙的浮雕极为精美,涂着金、蓝和红色,在灿烂阳光照耀着的白大理石衬托下,特别鲜丽明快。
7.哥特建筑是宗教思想与本质上原理宗教的市民思想的奇妙混合。
8.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
9.天坛各主要建筑都使用圆形平面,既寓意于天,造型上也取得呼应。
10.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相比较,前者称为自然式,后者称为几何式。
11.绘画中壁画往往与雕塑、建筑相关联,服务于建筑整体的构思, 构成综合性的环境艺术。
12.在西方艺术史上,常用“巴洛克”这个词来概括17世纪绘画的时代特征。
13.如果说印象派作品类于无标题音乐,给人以轻松、诗意的愉悦,那么,俄国列宾及一大批描写现实的画家的作品,则以主题深刻、文学性强取胜。
14.中国画中的诗文是画的有机部分。何处该以诗文填补,都在画家经营运思之中。画论称之为补画。
15.海派画家任颐的《木兰从军》、《女娲补天》等作品,以其主题思想的鲜明和人物气质的饱满开创了人物画的新面貌。
三、选择题
1.宗白华对(
C )的欣赏,不仅分析了它的造型,而且指出它“显示了春秋之际造型艺术要从装饰艺术独立出来的倾向”。
A.青铜器物架 B.司母戊方鼎 C.
莲鹤方壶 D.彩漆动物座屏
2在各种艺术中,就其文学性因素而论,( B
)对情感的表现是比较间接的。
A.音乐与绘画
B.写实性绘画与雕塑
C.雕塑与舞蹈
D.舞蹈与音乐
3.欧洲中世纪哥特教堂体现了( D )
A.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B.人对柔美的追求
C.人和大自然的亲切融合
D.神权在生活中的绝对地位.
4.紫禁城午门之前的太庙和社稷坛,显示了( D
)。
A.皇权和族权对神权的拱卫
B.神权对皇权和族权的庇护
C.族权对皇权和神权的依赖
D.族权和神权对皇权的拱卫
5.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称建筑艺术的杰出作品为( A
)。
A.“石头的史书”
B.“凝固的音乐”
C.“颠峰性的艺术成就”
D.“具有双重性的造型艺术”
6.印象派这一名称,来源于( A
)的同名作品。
A.莫奈
B.马奈
C.凡•高
D、高更
7.( B
)是理性抽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
A.蒙德里安
B.康定斯基
C.毕加索
D.凡•高
8.中国绘画史上的“元四家”指的是( D
)四位元代画家。
A.王蒙
李珩
盛懋
倪瓒
B.倪瓒
王冕
赵孟頫
黄公望
C.黄公望 王铎
唐棣
吴镇
D.吴镇
倪瓒
黄公望
王蒙
四、简答题
1.应该怎样理解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
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形象的诱导,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发挥想象, 丰富或提炼艺术形象。“再创造”可以从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与艺术家的创作各有特点等方面加以理解。
2.为什么艺术欣赏是整个艺术活动的中心环节?
参见教材第11页。
3.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时代特色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谈谈艺术风格的形成。
艺术风格即优秀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家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艺术风格包括艺术语言的运用、艺术形象、意蕴的形成等方面。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必然要在艺术作品上留下艺术家个人的印记。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的创作主体,他的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种种特点,都很自然地会投射和熔铸到他所创作的艺术品之中,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主体对象化到精神产品之中。
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正因为如此,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艺术结构到艺术语言,都体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家从艺术体验到艺术构思,直到艺术传达和表现,始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构思方式和表现角度,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由此形成艺术家创作风格多样性的特点。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时代的艺术也常常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形成艺术的时代风格。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的时代风格,体现出艺术风格的一致性,它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一道,共同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使艺术风格既有多样性,又有一致性。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往往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现象。
4.试比较建筑艺术的艺术语言与绘画、雕塑、音乐的艺术语言右和异同。
①建筑、雕塑、绘画都是造型艺术,但雕塑、绘画是“纯艺术”,建筑则具有双重属性,而其首先又是物质性的,其次才是精神性的。
②建筑与绘画、雕塑相比,客观存在的体量大得多,体量的巨大是建筑与其它造型艺术的显著区别。
③建筑与绘画、雕塑同属造型艺术,不同之处,绘画无中空空间;作为立体造型的雕塑,它在多数情况下也不具有中空特征。建筑有中空空间,四面墙壁、地面、天花板围成空间,或许多建筑组成庭院、广场,空间是建筑独有的艺术语言,空间有巨大情绪感染力。
④建筑和雕塑是立体造型艺术,欣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甚至可以结合周围的环境来一并欣赏。绘画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也即平面上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绘画艺术以其实体的平面性而有别于雕塑和建筑。
⑤建筑是表现艺术,重在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激发出欣赏者的相应情感来。传统绘画与雕塑则多为写实性作品;现代派绘画与雕塑作品从描绘外部世界转为表现内心世界,具有了“建筑的意味”。
⑥建筑和音乐同为表现艺术,但建筑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建筑是空间艺术,音乐是时间艺术。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这说明建筑虽为空间艺术,暗含有时间艺术的节奏和韵律。
5.比较西方古典绘画与现代派绘画的特点。
我们一般把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绘画称为古典绘画,即造型基本上是写实的,作品很完整,其美学倾向是典雅与和谐。现代派绘画是背离传统、背离写实的前卫性探索,与传统绘画相比,现代派绘画的特征为:
第一,从描绘外部世界转为表现内心世界;
第二,艺术形式作为绘画的主要内容受到高度重视;
第三,美的标准发生了变化,统一的、和谐的美的共同标准被多样化的、个性化的美感取代了;
第四,纷繁的绘画流派各有自己的艺术主张。
6.为什么说《荷花双鸟》可称为明代画家朱耷的自画像?
参见教材第50页。
五、分析与论述
1.为什么说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欣赏者既要以身临其境的心态去感受作品,又需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
答案要点:
(1)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来看,艺术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反映。
(2)这种“反映”不是“模仿”、“复原”,而是对社会生活加以主观化、情感化与理想化,是一种精神产品。
(3)艺术欣赏是人们精神的需求,审美的需要;如果把艺术等同于现实,那就失去了从艺术家的创造和欣赏者的再创造中所取得的乐趣。
2.对比欧洲、阿拉伯及中国的园林特点与风格,谈中国园林独特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答案要点:
中国园林:“自然式”——诗情画意、崇尚自然,步移景异。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豪华富丽;南方私家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西方园林:“几何式”——构图布局均衡对称、井然有序,崇尚人工美。
阿拉伯园林:十字形道路交叉处的水池为中心的格局。
中国园林艺术的自然美与人文美体现在:
中国古典园林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前者如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后者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西园、留园,扬州的何园、日涉园,上海的豫园等。前者气魄宏大,富丽堂皇;后者精巧别致,饶有情趣。共同追求一种“诗情画意”,将自然美与建筑美有机融合在一起,将山水、花木和亭台、楼阁、厅堂廊榭巧妙地结合起来,注意从诗词文赋中吸取精华,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①利用自然美:为了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中国园林有巧妙的构思、耐人寻味的形式。用水池、假山、花草、树木营造自然环境;讲究亭、台、楼、阁廊、榭建筑形式美、与自然环境协调。
②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风采。大量采用、楹联、匾额、碑刻等,营造文化氛围。
③含蓄深沉、平易精微,风景美、艺术美、文化美融为一体。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借景、分景、隔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园林设计,常常突出幽深曲折的特点,一般全园分隔为若干小景区,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变化多致。做到有层次、有变化、虚实相生、曲折含蓄,咫尺山林韵味无穷,时而隐蔽,时而开朗,让人回味无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来。
3.比较雅典帕提侬神庙、法国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德教堂的建筑特点,谈谈文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
西方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建筑艺术,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在西方宗教建筑上表现得非常充分。从最早的多神教神庙到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堂和礼拜寺,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宗教建筑,几乎无不如此。
(1)《雅典帕提侬神庙》单纯、明朗和愉快的风格,是建立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古希腊人对神的认识上。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神具有人的特点,包括弱点,只是比人具有更大的魔力罢了。
(2)《巴黎圣母院》是中世纪建筑艺术最高成就——哥特式建筑的早期代表。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精神的集中体现。平面是横臂很短的“拉丁十字”,象征耶酥受难的十字架。尖拱、高窗、壁墩和竖高的雕像都统一在向上的动势之中,渲染着上帝的崇高和人性的渺小,从各个方向的彩色玻璃窗射进来的迷离光影也增加了宗教的神秘氛围。
(3)《罗马圣彼得教堂》的集中式平面和穹窿屋顶,是利用古罗马“异端”建筑,创造出新的风格,以取代中世纪宗教建筑典范——哥特式教堂。它以其单纯、简明的造型逻辑和昂扬、健康、饱满的气质成为文艺复兴兴盛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声势,才会产生圣彼得教堂,但这时的基督教并没有根本动摇,所以本质上与神学背道而驰的人文主义还得附丽在教堂上才得以体现。
由上可见,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同时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
4.举例阐述北宋、南宋、元代山水画的不同审美特点。
答案要点:
整体性的生活──人生──自然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审美理想。这一特色完整地表现在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的北宋山水画中,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第一种艺术境界。例如范宽《溪山行旅图》(分析略)。
南宋山水画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第二种艺术境界: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同时, 对称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意义,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以白当黑……中国艺术的意境美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马远《踏歌图》(分析略)。
元代是山水画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元代山水画以文人画为代表,他们的山水画创作是我与物接,物由我现,物化为我的过程。最典型的是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分析略)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