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审美赏析
(2012-04-27 06:07:08)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杂谈 |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
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
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本词起首二句“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以简炼的笔触,概括地,描写了西湖的广阔与繁华。前一句中的“烟波阔”描写出西湖的广阔。“阔”从空间上展示的,表现出西湖的气派。“烟波”是说波浪腾起的水雾。这里词人借此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后一句“风里丝簧声韵咽”,其中“丝簧声韵咽”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丝簧音乐之美,也表现出西湖当年繁盛景象。这里,也许只有声音的传播才会与“南北烟波阔”相呼应着,但它们的结合,共同构成了词作的审美境界。
上两句是把自然之美和音乐之美结合起来的。接着写道:“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这两句承上第二句“丝簧声韵咽”而来的,具体写歌舞。然而,词人没有正面描写舞蹈的过程,也没有描写丝簧高奏所表现出来的热烈气氛,而是落在对舞后的描写上。其中,“裙带绿双垂”是一种静态的描写,一个“绿”字突出了舞蹈者青春活泼之美,但也可以从“绿双垂”中,感受到舞蹈中的翩翩之态。从“香腮红一抹”的娇艳之美中,可以想象酒后红颜比那粉黛胭脂之红颜更富有娇态之美,更富有表现力和穿透力。特别是上句的“绿”和下句的“红”相对应,形成了“万绿从中一点红”闪亮的景象。这样,西湖边上歌舞之美也就不言而喻。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我们从这一描写中也感受到《六幺》的变化多姿,音节长短错落,高低起伏。难怪欧阳修说:“杯深不觉琉璃滑”,舞者因贪念歌舞而忘情,就连“琉璃滑”都感觉不到,这是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歌舞”之美。
最后两句:“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明朝”在这里泛指日后或长或短的某一时间。“画桥”即雕饰华丽的桥梁。这里喻指美好的生活环境。“风与月”指风花雪月这些美好日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也许哪一天各自乘着车马各奔东西,到那时,在异乡的孤独寂寞中,回首画桥风月,惆怅油然而生。这里首先写出了词人面对“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而产生的“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的忧患感,同时,也发挥了丰富的想象,想到“各西东”之后内心的凄凉。也许触景生情,“往事不堪回首”(李煜《虞美人》)而“忧从中来,无断绝” 。
总而言之,这首词词人对西湖烟波、风里丝簧声飘荡的景象的描写,展示西湖的人文之美和气势之美。同时,也通过侧面描写方法,表现出西湖歌舞的优美与生活的繁华,由此也暗示了词人内心产生的忧患感。在艺术上,不但语言用词很独到,表现出含蓄蕴藉和用语华美的特点,而且采用了大笔取景,营造审美境界,并在舒缓开阔的景象中,见出西湖那气势磅礴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