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艺术美

(2011-08-15 05:42:45)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文

艺术

审美

杂谈

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艺术美

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艺术美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李白作于天宝末年的一首饯别诗。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重点却不是写别情,而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抑郁不平的苦闷,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自负自信不甘寂寞的激烈情怀。全诗如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从诗歌的形式上说,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表现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别具一格的审美艺术。下面简要谈谈这首诗歌的艺术美。

首先,跳跃式思维美

跳跃式思维是诗歌的特点之一,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转换,或是情感的变化等方面。就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标题,从字面来看,重点词语当然是“饯别”。可是李白在诗歌中,开始并没有写饯别,而是写了自己的心情的烦忧:“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里长达十一字,运用散文化的句式,使整个诗歌在意义上突兀而起,诗人的情感似如一触即发,不可遏制,倾泻而来。从审美的效果来说,不但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之感,而且更好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愤,烦乱的心绪。接着写道:“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意突转,进入送别中,并写出了为朋友饯别酣饮的豪情。这里,诗人从极度苦闷的心绪里突然转到飘逸爽朗的境界中,真正地表现了诗人豪放爽朗、洒脱不拘以及举杯消愁的自我解脱性格。面对着朋友,诗人无不充满着激情与抑郁,因而,中间四句又一转,诗人写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诗意由饯别转入了借助评价古代人的诗风赞美朋友,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与朋友一样,具有飘逸的才华,而且都是满怀壮志的。这中间没有过渡的语言,显得有些出人意料,但是借助于饯别抒情,借古抒怀的目的是很明显的。最后几句,诗人由古到今,又转移到自己身上,表现出忧愤与忧伤之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里,又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情感。整个诗歌,只有短短十二句,却几经转折,形成起伏不定的节奏。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诗人那绵延不绝的烦忧和对朋友的真挚情感。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这如同看似表面平静的河流,内中却暗含着激流。这样,不但使诗歌的意蕴含蓄,激发读者的想象,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且节奏感强,主旋律明确,突出了诗歌的音乐美,更易于表达诗人烦忧与不平的内在情感。

其次,比喻修辞美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比喻的修辞效果主要体现在是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是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等。而在诗歌中,还有着形象生动,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从而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当然,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比喻性意象有个体的(个人的),也有群体的(大众化的);在意义上,也有单一的,也有多元的。在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为了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借助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欲上青天览明月”,这里诗人借 “明月”喻指(暗喻)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而在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明月”又成了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象征物。又如,用“水”比喻愁,这也是古代诗歌常用的方法。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情,表现出忧愁绵延不绝。而李白在诗中,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中的“流水”来比喻自己忧愁愁思不断,压抑在心头的痛苦。在李白的诗中,作为个体的比喻性意象,比如,“欲上青天览明月。”这其中的“明月”所表现的审美意义,是李白对生活独特感受的结果,是李白所独有的审美意义。也有用大众化的,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中用“水”喻情,这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具有群体性的“喻愁”意象。李白在这首诗歌中,通过比喻的手法,使得自己那绵绵不绝的忧愁表达得更加充分,更加具体和更加形象。

再次,散文式语言美

全诗一共十二句,以七言为基础,除了前四句句式散文化外,后十句整齐匀称,诗韵和谐。具体来说,诗人李白却在开始,却用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两句具有散文化的句子。从意义上说,这两句抒发了日月流逝,人生多故的愁怀。从形式上说,句式基本相同,而且都采用了“陌生化”的方式。也就是说,在整个诗歌中,这两句从形式上表现出了散文化语言的特点。从内容上说,诗歌不是开门见山地表现“饯别”,而是抒发了集于在心的不平与愤懑之情,表明了在这“弃”我的昨日之日中所包含的坎坷与不幸,“乱”我心的今日又增添了几多烦忧。这里,诗人把昨日与今日相比,这里所表明的时间的延续,也就是说无论是“过去”(昨日),或是“现在”(今日)自己都处在烦忧与不幸之中。正因为这些的散文化句式的运用,不但使得诗人那种抑郁与愤激之情跃然而出,不但为整个诗歌奠定了情感基调,而且这正如清代方东树评价说:“此二句发兴无端。”这样,使诗歌在时空上得以延伸,从而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

总而言之,这首诗歌在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审美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特别是开头飚来无踪,结尾倏去无迹,同时,通过形象化的手法和独具特色语言形式,表现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