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表现的思想美

标签:
中国古代诗文人格思想审美杂谈 |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对于中国古代隐士来说,文人出仕做官与入山隐逸并不是时时都是矛盾的。有些隐逸是为了更好的出仕,而有的隐逸就是回避出仕。在中国古代,李白为了更好更快出仕,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想到的隐居求志、以隐待仕。在二十二岁时,隐居在峨眉山。而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是为官之后的归隐。“归隐田园”意味着隐居的真实意图——躬耕。而躬耕意味着要长期隐居下去,与仕途决裂,自食其力。这一点对陶渊明来说,应该是最清楚的。然而,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并没有把劳动看成是很不可能的事,虽然有着“草盛豆苗稀”的艰辛,但也有“但使愿无违”的顺心。在中国文化史上,往往以“悲”为情感特征,但在以诗歌主导的时候,“悲”也被彻底诗化了。根据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代景物为情思”的思想,陶渊明在诗歌中特别注重描绘美丽恬静的农村风光,可以说,他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浓烈情怀。这就如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就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为例谈谈其诗歌所表现的思想美。全诗如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歌中,诗人所描写的环境,不但表现出田园风光的安宁,而且也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定。这样的生活环境,恰恰是诗人多需要的,所向往的。因而,在诗人笔下,往往充满着自然纯朴的情趣,富有诗情画意,真诚地表达出了“质性自然”的思想内涵。这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的:“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也就是说,真诚和自然是我的天性,如果让我违背自己的天性去做那苟且逢迎的事情,我会觉得比忍受饥饿寒冷更为痛苦。从整首诗来看,首先,说明了自己的本性,表明了自己归隐的原因。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归隐田园就是其本性的表现。诗中是这样描述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个“本”字,强调了诗人的“本性”是不能适应这样庸俗的世俗生活。所以,官场生活对诗人来说,如同“罗网”一样,进入官场,就如同笼中之鸟,池中之鱼,时刻都想回到“旧林”,游回“故渊”。当真正归隐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这就表现了脱离尘网,实现返归田园的喜悦。其中的“守拙”就表明了自己的坚定的决心。这里,诗人鲜明地表现出了归隐田园是本性所在,也从反面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接着,诗人运用铺叙的手法,多侧面地把自己居住草房周围的自然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你看,十余亩田地、傍晚远处的村庄、缓缓飘散的炊烟,以及深巷中的狗吠、桑树上的鸟鸣等描绘出来。诗人通过富有田园特征的景物描写,不但抒发了不慕荣华,安于简朴的情怀,也表达了对厌恶官场,追求平静、闲淡、没有尔虞我诈的感情。在最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是点题,并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对应。“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以说,诗人旗帜鲜明地表现出将自己归隐田园看成是冲出束缚自己本性的“樊笼”,从新返回自然,内心充满欣喜舒畅。诗人在结尾直抒胸臆,情感真挚,意蕴丰富,给人以震撼与审美想象。
总之,诗人以诗化的笔触,站在审美的高度,把归隐田园的劳动转化为自由自在的实践活动,即使艰辛的劳动也就成了诗话的自由实践,由此领悟到了真正的自由,获得了归隐田园的乐趣和真正的人生享受。这就是陶渊明思想情感得以升华的表现(由日常生活感受上升到审美感受)。我们在这首诗歌中,从陶渊明描绘的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到陶渊明所追求的朴实的亲情生活,感受到陶渊明这首诗歌所含蕴的思想美——回归自然之中,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保持美好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