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代诗文中含蓄美的表现

标签:
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表现审美杂谈 |
首先,描绘审美物境
借物抒情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手法。也就是作者不正面说出自己的本意,而是通过对其他事物描写,营造出审美物境,表达自己的情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表现出含蓄蕴藉美。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其社会背景是南北朝时期,那时候,时局动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不少文人为了回避矛盾,寻求自我安宁,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界中感受美的境界,从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隐居山林后,他的好友谢中书为之担心。《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为安慰好友谢中书写的一封书信。然而,整篇文章没有直接说自己的生活如何好,精神如何的快慰,而是细致的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出了自己的“实是欲界之仙都”的真切感受。这样,含蓄而蕴藉地表现出自己生活的快乐,以此答谢朋友,并对朋友表示安慰。
其次,营造审美意象
营造审美意象就是借助于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或者寻求审美物象。就比喻来说,比喻不只是修辞手段,还是作者展开想象与联想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营造审美意象的手段之一。在诗歌中,根据比喻的特点和构成方式,往往是以实喻虚,或者以虚喻实,形成审美意象。而这种审美意象在一首诗歌中,可以是贯穿全诗的独立的意象,也可以是诗歌中一部分。比如,李煜在《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比喻,运用在诗歌的结尾,形象生动,恰切自然。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愁,水是愁的形象载体,从而形成了水为愁的意象体。在这个比喻句中,它不但寓抽象于形象中,而且表现出含蓄之美。联系李煜的《虞美人》,这个比喻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思考,感受到诗人蕴含其中的无尽的感慨——流水不复,时间已逝,青春易老,往事难追,生命将近……当然,感受到这些内在的情怀,也正是诗歌含蓄美的艺术魅力所在。
再次,运用审美语言
这里所说的审美语言,就是诗家之语,而诗家语往往具有朦胧性的特点,这也是诗家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朦胧就如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描写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诗人笔下的琵琶女到底有多美,美在何处?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出来,给人以朦胧的审美感受。在诗歌中,朦胧的语言不是语言不清,更不是表意的模糊,而是一种在语言上给人以多解性的艺术审美方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含蓄美可以通过比喻、象征、双关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也可以运用模糊语言(语义的多义性)来表现。就模糊语言而言,在诗歌中是有助于营造出审美想象空间,提高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效果。这样,不但引起读者的深思遐想,而且使读者感受美,获得审美享受。比如,杜甫在《春望》中写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联是写杜甫的忧愁已经到了极点,但诗人没有直说,而是描写了自己头发落得又少又短,连一根簪子都别不上,也承载不起了。这就引起读者想象、思考,从而感受到杜甫内心的忧愁之重,认识到杜甫为国家,为人民而担忧,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与不幸的生活。
总之,诗文的含蓄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点,也是诗文艺术美的体现。注重诗文含蓄美的表现方法,不但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想象能力,感受诗文的美,提高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读者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