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如何理解正反对比论证
(2011-06-20 16:30:30)
标签:
教学论文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教育 |
分类: 柱石构建-教育 |
正反对比论证是议论文中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简称正反论证或对比论证,有的教材称之为对比法或比较法。但是,对于正反对比论证的说法,中学教材、中专(含中师、中技等)课本及其参考书中大多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正反对比论证是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两种相反的观点对举出来进行分析论证,以阐述正确观点或驳斥错误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全面。
经过分析归纳,我觉得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应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在正反对比论证过程中,有两个正反对立的观点,其中一个必为否定、错误的观点,作者论述它的目的是为了衬托、突出另一个观点或论点的正确性。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将主观主义的态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互相对举,正反对比,通过论证,深刻地批评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学风,阐明了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为改造全党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从而有力地论证了题目所示的中心论点。《纳谏与止谤》中论证了齐威王因勇于纳谏而致国家强盛,周厉王因止谤而跨台的道理,也是用这种论证方法的。谁是谁非,极为鲜明。还有以“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进行对比论证的《拿来主义》,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来论证的《师说》皆是。这一种论证方法在正反对比论证中用得很多,也是很普遍的。
第二种类型。在正反对比论证的过程中,文中对于对立的两面未曾否定,而是都予以承认;但更强调一个对另一个的影响、作用。这一情况表现在题目或论点上的特征是:以某一对反义的词语共同表达一个论点。如《谈谈虚和实的关系》一文,运用了“虚”(理论)和“实”(事例)两个反义词,共同表明了:“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实验中来”这一论点。——它运用的就是正反对比论证。文中论述了“虚”与“实”的关系,事实是理论的基础,但正确的理论可以能引导你去发现事实;然而,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强调“实”,其强调“实”是针对当前“重理论、轻观察、实验”这一现象而特别有所议论的。《粗心·专心·事业心》是以递进式的论证结构论述“粗心”、“专心”与“事业心”三者的关系的,并指出“科学家们在生活上的粗心,在科学上的专心,正是他们对科学有强烈的事业心的表现。”作者将“粗心”、“专心”两个对立面在一个人身上竞然统一了起来,承认“粗心”(在对比中进行论述的),但更强调的却是“专心”与“事业心”。故文章是有所倚重的。
《简笔与繁笔》也是这方面极为典型的事例。教科书曾提到例证法和引证法,但并未指出本文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文中先举出《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两个简笔用得精彩的例子,论证了“简笔”只要用得言简意赅,恰当地表达了充实的内容,也是一种好的文笔。后又列举了同一书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及《社戏》两例,论述了“繁笔”只要“穷形尽相”、“细致入微”,也会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同样,作者以这四个典型的事例来对比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同样,作者并非肯定简笔而否定繁笔,或肯定繁笔而否定简笔,而是肯定这两种文笔只要用得好皆可,也就是说没有好坏之分。由于作者是针对当时当时“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这一现实而写此文的,其目的是“提倡简练为文”, 所以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了简笔。从中我们可看出,作者不仅仅是论述创作中简笔与繁笔兼备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提倡“简笔”。
一般说来,关系型的议论文,或驳立结合型的议论文,其论证方法皆是以正反对比为主。在上述两类正反对比论证中,人们倾向于第一类,但忽视了第二类。前一种有两种相反的观点或论点,其中必有一种是错误的,作者论述它的目的是以反衬正,突出另一种观点或论点的正确性,以达到烘云托月之妙。论述的结构为并列式,可称之为并列式的正反对比论证。后一种则不然,文中对立的两种观点都承认,作者论述时,提示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它体现了对一个问题的思辨性原则。如不这样论证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用笔时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根据作者写作目的或切合时弊的需要,对其中一个予以强调。所以,论证的结构多呈递进式,可称之为递进式正反对比论证。无论是并列式正反对比论证还是递进式正反对比论证,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正反对比论证中突出、强调
综上所述,我认为,正反对比论证应当是:在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中,将两种对立或矛盾的观点进行比较,找出联系,通过澄清是非、辨别正误,或通过辩证分析、共同论证,达到阐明、强调正确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1993年4月18日初稿
1993年5月23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