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研究:“鸡鸣桑树颠”何解?

(2011-06-20 16:03:02)
标签:

教学论文

古诗教学

研讨

教育

分类: 柱石构建-教育

读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诗,我们的心情往往为之淡泊、宁静,充满着怡然自得、舒怀惬意的田园风味。他的《归园田居》组诗就是描写初归园田、乍理农桑时的真实情景。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二册)就选有两首,其中一首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句,究竟如何解释,无论高中语文还是中师《文选和写作》都未做说明。有的对“鸡在桑树枝头啼叫”这个意思似乎不甚理解。

其实,此二句陶诗源于汉乐府古诗《鸡鸣》中的两句“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加以改编的。诗人将“高树颠”改为“桑树颠”,更具体、明了;将“深宫中”改为“深巷中”,更普遍化、平民化、田园化。一“桑”一“巷”,就飘来了一种村居的田园气息、送来了一种淡淡的牧歌风味。

陶渊明之后的大诗人杜甫也写了与此有关的诗句:“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扉”(见《羌村三首》之三)。明朝徐桢卿的《杂诗》也有“使者来、狗觫觫,鸡鸣飞上屋,风吹门前草肃肃”的诗句。以上三例,我们从中可知,古时的鸡可飞上树,或飞上屋子,如鸟一样能够高飞。这得归功于生物的进化吧。“鸡 ”也是人们驯养的家禽之一,走了一条从野生到家养的进化之路。但随着年月的增长,出现了翅膀退化的现象,致使如今不能飞得多高多远了。其肉也变得肥厚起来。——现在不也是出现了食肉鸡吗?了解到鸡的进化情况,我们对“鸡鸣桑树颠”这句也就不感到奇怪了。这是其一。

其二,可从全诗内容上来考虑。诗人在写官场的黑暗、腐败、龌龊之后,进一步以轻快的笔墨描绘了幽静、恬美的田园风光图: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柳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有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它们组接成这样一幅画面境界:宽敞的方宅,陋朴的草屋,掩映在后面高大的榆树、柳树荫翳之下。屋前种植的桃树、李树似乎在列队迎风摇曳。傍晚中,远处稀落的村庄,朦胧可辨;只见墟里轻柔的炊烟,缭绕不散。隐隐约约中又传来深巷中的狗吠、桑树梢的鸡鸣。一切是那么融和、惬意——一个多么平静和安宁的世界呀! 正如明朝黄文焕在《陶诗释义》中评说过的:“其一初回,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琐详数,语俗而意愈雅,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鸡鸣桑树颠”这个远镜头显示出人烟稀少、幽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因此,分析古诗时,我们不但要从历史角度去看,而且必须因字求义、因句求文,这才是解诗的上策。    
                                                                         
1988年6月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