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合作学习发展简史(下)
(2010-04-26 23:41:04)
标签:
教育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发展简史 |
分类: 柱石构建-教育 |
三、合作学习的理论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自己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动机心理学三大方面的理论依据。
我国合作学习领域著名的研究者是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坦,其撰写的专著有:《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北京:
总的来说,合作学习理论基础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及建构主义,其中社会学部分以社会互赖论为主;心理学部分则包括认知发展论及行为学习论。
1、群体动力理论(group dynamics)
我国学者常称为“集体动力理论”。20 世纪初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考夫卡(Kafka,K.)指出,群体是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后来,群体动力理论伊始人、他的同事勒温(Slavin.R.E)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阐述。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到共同的预期目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和紧张,同学间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且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成正相关,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2、社会互赖理论(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
勒温的弟子道奇(Deutsch,M.)在20 世纪40 年代末提出了合作与竞争的理论,这对合作教学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道奇的研究生戴卫·约翰逊(Johnson,D.W.),同他的兄弟荣·约翰逊(Johnson,R.T.)一道,将道奇的理论拓展为“社会互赖理论”。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决定着个体的互动方式,依次也决定着活动结构。积极互赖(合作)产生积极互动,个体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消极互赖(竞争)通常产生反向互动,个体之间相互妨碍彼此取得成绩的努力。在没有互赖(个人努力)存在的情境下,会出现无互动现象,即个体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彼此独立作业。
3、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也称“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交互决定论。环境因素、个人对环境的认知,以及个人行为三者,彼此交互影响,人的行为受心理和环境两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对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观察学习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学习现象,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结果,总结、领悟或形成规则,在重组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行为。
4、心理学的动机理论(motivational theory)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激发动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 “合作性目标结构(与竞争性相反)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因此,要达到他们个人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帮助他们的成员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而且,或许更为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同伴们去尽最大的努力”。在合作性奖励结构下,他们学习的努力有助于同学的成功。学生们在学习上会因此而相互鼓励,强化彼此在学业上的努力,并且能形成有利于学业成绩的规范。(R·E·斯莱文《合作学习与学业成绩:六种理论观点》[J]王红宇译《外国教育资料》,1993,(1):63—67.)
5、选择理论(choice theory)
原称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就是选择理论最为通俗的一种表述。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硬件问题),而是他“不愿学习”(软件问题)。威廉·格拉塞(Willian Glasser)博士认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需要。他认为,学生有三种需要:对爱的需要;对力的需要;对自由、娱乐的需要。儿童有他基本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如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关心他人的需要、影响别人的需要、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合作的需要等等。在合作小组中开展互相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这是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最佳途径。
6、发展理论(cognitive theory)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提出“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概念,他在《学龄期的教学与智力的发展》中将儿童“最近发展区”界定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即: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伙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儿童间在彼此“最近发展区”内合作,会表现出比单独活动更为高级的行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J.)认为,当个体在环境中进行合作时,产生了社会认知上的冲突,进而导致不平衡现象,此现象反过来又激发个体认知上的发展。
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M.C.Wittrock)是其代表。建构主义也称“结构领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这种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它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它非常强调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讨论交流,共建学习群体(包括全体师生在内),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8、课堂教学理论(classroom teaching’s theory)
课堂数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只有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尽到自己责任,小组获得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目标。
四、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
合作学习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1、合作学习发展的历程
在我国,最早关于合作学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时代。《诗经·卫风》:“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学习要相互商讨,相互砥砺,共同提高。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谓之摩” 的记载,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达到共同提高。
在我国古代私学教育中,一直采用“高业弟子转向传授”的教学方法,即让弟子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明清时期的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在1932年曾提出了“小先生制”的构想,并将之付诸实践。他提出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人”,把所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周围的同伴。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有合作学习的色彩。杨贤江、陈鹤琴等教育家也曾推崇过合作学习。杨贤江非常重视团体教育,团体是“有共同一致的目标的”、“有极坚固的组织、极严明的纪律”的、能把个人容纳于其中并能牺牲个人私利私见、服从多数人的利益、决议、步调一致的、“有意识的有生命的能相互发生密切关系的集团”。在学校里,师生之间发生的联系最多,所以更应互相关心,互相合作,可以用“共同切磋与辩论的手续,以力谋自己教育的实现与进步”,使“教学两方面有共通的目标与统一的进行”,教学相长(《杨贤江教育文集》)。中国幼儿教育先驱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原则之十二》指出:实施分组学习,共同研究,以集体的力量,来达到学习的效力。
真正出现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80年代,合作学习开始传入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21世纪兴起。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是21世纪初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
从90年代开始,浙江杭州大学教育系与天长中学、杭州第十一中学开展了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开展“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实验班的教师认为:“采用小组教学后,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
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开展了中外合作项目《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该课题实验单位涉及山东、广东、河南、浙江、北京、天津等9个省市的百余所学校,历时长达6年,实验学科以语文、数学、外语为起点,逐步向其他学科推进。通过研究与实验,首次提出了合作教学的性质、原则、模式、策略以及合作教学技能等概念体系,为我国的合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进行了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和本土化。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后,作为对于传统教学形式的反思和对传统评分制的批判,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将合作学习作为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就首次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作出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目标被简单地称之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合作学习这一理念日益被提上日程。
国家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极力评介国外优秀的合作学习策略和案例,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治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优良方法和策略而被推崇和盛行,愈来愈多的一线教师尝试着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实施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效,经验论文不断出现在各类课程改革的刊物之中。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合作学习不仅对班级教学形式作了有益的补充,更重要的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不失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现代意义的人才的一种有益尝试。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各科课程标准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义务教育课程的各科课程标准都非常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全新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同样强调合作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合作学习的模式
合作学习按合作主体可以分为四类: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师师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及全员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一般是指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学习。
按人数多少可以分为:同桌合作学习(2-3人)、小组合作学习(前后位3-6人)、行政小组合作学习(10-20人)、全班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分组,它可以是两人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多人之间的合作,甚至是全员合作教学。分组也可采用稳定分组、阶段性分组和灵活分组法。稳定分组一般持续一学期时间,阶段分组一般阶段性教学任务完成即解散,灵活分组一般仅在一节课中出现,随之即被解散。全员合作–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互动合作一般在教材难度较大的新授课的教学中采用。
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时间不长,但也创造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
①分层-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以分层教学、分层评价为操作基础,以小组协作为形式先进性分层指导,并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教学组织形式;
②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的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③建构-合作学习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协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为主要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
④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它是将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索的特征与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互动的优点相结合的一种合作性学习方式;
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
自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合作学习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改变着整个社会生活,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处理好必要的竞争与机会均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据统计,在28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185人是与他人合作共同从事研究的,而且这种比例越来越高,现在已达79%,这充分证明合作是走向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的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对青少年来说,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必须同时注意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诚然,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缺乏合作学习必须的技能、没有深厚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等方面缺乏合作等等。尽管如此,合作学习在我国还是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郑金洲主编《合作学习》)。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