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合作学习发展简史(上)
(2010-04-26 23:32:40)
标签:
教育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发展 |
分类: 柱石构建-教育 |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又称“协作学习”,或“共同学习”、“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其实际效果显著,被誉为近年来国际上最重要、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教学改革。其实,合作学习历史久远,合作学习的思想和实践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源远流长。
一、合作学习的产生
1、合作学习的萌芽时期(18世纪-20世纪60年代)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几千年前的犹太法典也说:为了解犹太法典,每个人都要应当寻找学习伙伴。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互教来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合作学习起源于英国,盛行于美国,流行于当今世界各国。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高艳、陈丽、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近年来已愈来愈多地采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方式,有人甚至认为这将导致—场“合作革命”,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18世纪以来,约瑟夫·兰喀斯特(Lancaster,J.)和安德鲁·贝尔(Bell,A.)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学习小组。1806年,兰喀斯特在纽约市开办了兰喀斯特学校,把合作学习的思想传播到美国。此后,合作学习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Park)、杜威(Dewey)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
帕克(Park,F.)是美国合作学习最著名的倡导者之一,在他代表作《关于教育学的谈话》中,强调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儿童应从相互交往中学习。他给课堂注入了生动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一个真正合作和民主的课堂气氛。他在麻萨诸塞州昆西市公立学校任校长时,平均每年有3000多参观者来考察他采用合作学习的步骤。他倡导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教育。
在帕克之后,著名教育家杜威继承和发展了合作学习的教育思想,他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小组,并将它作为其著名的设计教学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在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提出了这一教育思想,强调儿童在“从做中学”、活学活用以及相互作用中掌握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他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具体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
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美国公立学校强调人际间的竞争,合作学习曾一度失去主导地位。但自20世纪40年代起,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道奇(Deutsch,M.)发展了他的老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Lewin,K.)提出的“团体动力学”中关于“场”的动机理论,形成了关于竞争与合作的目标结构理论,为随后的课堂合作学习理论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合作学习发展的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
现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由心理治疗学家威廉·格拉塞(William Glasser)倡导、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方式。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这是合作学习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开始着手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问题。他们从小组教学、能力分组教学等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启示;从社会心理学中寻找理论依据,一些合作学习的策略初步形成,如:“小组—游戏—竞赛法”、“学生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的。
70年代初,当时有三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和在以色列开始了课堂情境中合作学习法的开发与研究。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罗伯特·斯莱文(Robert Slavin)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和课堂教学技术,在一些文章中称合作学习为“教学模式”。(叶澜《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7期)
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并以自主与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英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戴卫·约翰逊(D.W.Johnson & R.T.Johnson)等人在明尼苏达大学开始训练教师如何采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并创立了“合作学习中心”(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er),建立合作学习的理论模式,考验理论的有效性,进一步将理论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和程序,推广到北美及其他地区的国家。同时,德布里和爱德华(D.DeVries and K.Edwards)在约翰霍布金斯发展出“团体探究法”(Group Investigation,简称G-I)。
3、合作学习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为合作学习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从各种实验研究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合作学习的影响逐步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合作学习的大部分策略都是在这一阶段中提出的。70年代晚期,斯莱文(R.E.Slavin)也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提出“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又修改电脑辅助教学为“小组协力教学法”(Team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TAI)。同时期,凯根发展出“协同合作法” (Co-op Co-op)。而服务于加州大学的艾洛森(Elliot Aronson)也发展出“拼图法”(Jigsaw)。同时,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等人对合作学习更有深入的研究,推出了“合作教育学”理论。如今,合作学习已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学。研究者们从各种实验研究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的策略,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合作学习的影响逐渐扩大,逐渐风靡世界,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
另外特拉维夫大学的沙朗和雷拉罗维兹(Sholorno
Sharan and Rachael
Lazarowitz)等人也都在孜孜不倦地投入合作研究中,展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合作学习教学法的研究发展仍持续进行着。
4、合作学习的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一方面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另一方面合作学习与其它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如“合作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997年,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指出:“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伟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二、合作学习兴起的背景
合作学习率先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动了美国朝野上下。当时一位美国参议员大声疾呼:“教育已成为冷战的一个特征,……俄国的教室和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法,对我们的威胁可能比氢弹还要厉害。”在改革教育的呼声中,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规定国家拨出巨款发展科学教育。在以后的十几年里,美国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合作学习产生的最初原因是当时美国国内的反种族隔离、改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批评传统的竞争性评分制等,但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于是兴起了现代的合作学习研究热潮。
1、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仍未提高教育质量。
布鲁纳(Bruner,J.S.)等一批科学家以认知结构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掀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主要探讨学科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知识与陈旧内容的更替、学生主动学习以及课程编制等方面的问题。目的是强调把学生从小就作为小学者、小科学家来培养。
斯金纳(Skiner,B. F.)以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创立程序教学。这一理论催生出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程序教学运动,并影响了世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它不仅促进了学习理论的科学化,加速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机整合,而且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布鲁姆(Bloom,B. S.)以学习的自我评价作用为基础,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理论与策略。
罗杰斯(Rogers,C.)以心理学治疗学为基础,创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这一理论把教学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和发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但是,这些理论与实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教育质量。许多在课堂上因学业成绩不佳,得不到表现和认可机会的学生流露出失望、厌学的情绪,校园里盛行着一种称为“反智亚文化”的不良风气。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学策略便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2、“班级授课制”存在一定的弊病。
“班级授课制”,自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一改过去个别教学的模式,对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班级授课制是因为适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其次,班级授课组织形式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再次,班级授课尽管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更加关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3、人们对学校评分制的不满。
这也是合作学习产生的另一个原因。传统的评分制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各自独立的学习使学生相互疏远,成为竞争对手。最后只有少数人有取得高分的可能,大多数人成为失败者。同伴之间不能相互协作,互相支持,共同进步。而小组的协作更有助于个人发挥作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为每个人提供成功的机会。
可见,合作学习的产生有其宏观的社会背景和微观的教学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