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诊断的目的

(2025-08-18 10:18:27)
标签:

丁香催眠治疗

丁香焦点解决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

教育

欣爱公益心理工作室

分类: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技术心得

【巩义丁香焦点解决第22期学员坚持原创分享3509天

 

诊断的目的

 

诊断的经典作法是,查明症状,并将其确切地归入某一个复杂的综合征,这有可能会提示某个病因。

相反,一个系统的诊断强调不同的重点:

1.背景/理由:因为循环思想认为,任何一个当前的问题状况都是没“有”原因的,把它看作一个交互作用的循环圈中的一部分更为恰当。因而,无须“在深度上”探究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而应“在广度上”识别不同的过程,当前的问题状况就植根其中。不是去寻找“导致问题的原因”,而是寻找“维持问题的模式”。

2.正确的/有用的:建构主义的立场,不是去寻找一个正确的原因,而是更喜欢用开放性假设的方式来提出诊断,即:可能是这样的;并且对此会采取一个尽可能中立的立场,即:也有可能是其他那样的。这对于家庭状况过程诊断的方式同样适用。每个诊断会根据以下条件来评价:如果人们遵从这个诊断会有何后果,即它对于参与者的实际生活有哪些有利的、无关紧要或有害的影响?这样的提问会很有启发性:如果人们相信或怀疑诊断,他们的生活会有何改变?很有趣的提问是,何人从哪个角度提出、代表、怀疑、讨论某个诊断?一致或冲突的诊断与哪些利益相联系?

3.目前的情形/可能性:一个系统的诊断不仅对当前的症状、问题、背景感兴趣,而且对尚未实现但可以想象的未来可能的状态(有可能会发生什么,如果……)同样非常感兴趣。还包括对躯体、心理、社会和物质资源的提问,这可以帮助咨客解决问题。

4.诊断=干预=诊断:根据库尔特·勒温的一句名言,只有当人们试图改变一个社会系统时,人们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它,因此诊断与干预通常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咨客系统对干预的反应有助于收集更多的诊断线索。

我们认为,系统治疗师对那些治疗帮助不大的诊断同样可以并且应该尊重地对待,其中包括:

明确的因果背景的假设。

那些按照规定都正确,但却对实际生活没有帮助的诊断。

“现实状态”做了详细描述,却没有体现出新的可能性的诊断。

与最终干预毫不相干的诊断。

所有行业都已经建立了详细的、专业上“正确的”、具有专业特殊性的诊断规定(并且接下来会提供证据),如果不遵照这些规定,往往可能导致负面的后果。

此处证明了一个“既……又……”的态度,即诊断既是按照专业知识被“正确地”制定的,同时又要根据它产生和运用的背景,探究它对于实际生活的益处/害处,以及它所暗示的未来可能性。凭借这副“双面眼镜”就可以进行有益的谈话:

如,在一次案例讨论中,一位年轻的精神病人生气地说,他反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他只是对人很不信任,因为在他的生活中,他有过很多与人打交道时不好的体验。在询问情况后,一位坐在他旁边的住院医生说,过去有位由于偏执表现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患者,但是通过长期观察,把诊断为早期创伤性精神压力后的分裂样人格。当约亨·施魏策给他读了ICD中的诊断标准指的是“回避与人接触”和“行为退缩,沉浸在自我世界中”时,他表示同意“我就是这样的”,并且约亨·施魏策问清了哪些地方可以证实他的退缩行为。然后,继续讨论,将来在什么样的生活情况下,他可以保持退缩,何时他更想走出个人世界。最后,约亨·施魏策建议他记住,把“精神分裂症样的”这个词,当作聪明的、可以自主选择是否与人交往的一种能力的代名词。

此外,在组织中进行系统教练时,也可以通过“对/错“有利/有害”的双面眼镜来考虑诊断。

如,一个大组织的领导很生气地向约亨·施魏策报告了一个“360度转折的反馈”结果,其中所有员工匿名对他做出评价。他认为很多评价是不公正的“耳光”,尤其是那些能力不强的员工,他去年有充分的理由对其提出批评。在听完他长长的气话之后约亨·施魏策建议他,可以首先假设这些评价客观上同他想的那样是错误的和不正确的。但是可以同时考虑:从哪些员工的角度来看,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这些评价是有现实意义的。对此他想到很多:他可能侮辱或伤害过谁,可能使谁的自我价值受到贬低。然后思考:他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并最终聚焦在三个特别“麻烦的”员工和一个问题上,他如何能在下一次的年度讲话时,既不侮辱也不批评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系统的谈论和协商诊断:一个可能的谈话提纲:

一、谁提出了哪些诊断?——对现实提问:

1.病人(咨客、学生、委托人……)如何给自己下诊断/这个自我诊断对他来说是好是坏?

2.医生(老师、心理工作者、企业咨询人员……)的诊断触发了病人怎样的想法、希望、担忧?

3.病人和诊断者的诊断之间如何协调或陷入冲突?

二、谈论诊断还是保持缄默?——循环提问:

1.在多大程度上病人(咨客、学生、委托人……)能够接受诊断者的决定?

2.诊断者应该(不)告诉谁什么?

3.病人(咨客、学生、委托人……)想(不)告诉谁什么?

4.诊断有利和不利的方面(问题提问和解决办法提问)?

5.诊断有哪些积极的副作用(新的机会 )?

6.它有哪些消极的副作用(限制、羞耻感)?

7.假设诊断能够改变,哪些小的改变会使病人“更容易活下去”?

三、对诊断能做什么?——总结:

1.病人(咨客、学生、委托人……)能否对诊断名称和治疗结果达成一致?

2.如果答案为“是”:他们现在一致的想法是什么?

3.如果答案为“不”:对于双方的不一致,他们下一步想怎么做?

焦点技术的修习,与学友们同步坚持心得体验的分享,每天进步一小点,心理治疗与幸福的能力如毛发之生长,不见其长,日有所长。

美好的一天,感恩每一个遇见。

 

 

 

0二十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问题的功能
后一篇:问题慢性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