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识的极限

(2023-04-08 15:32:16)
标签:

丁香催眠治疗

丁香焦点解决

教育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

欣爱公益心理工作室

分类: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技术心得

【巩义丁香焦点解决第22期学员坚持原创分享第2647天】

 

意识的极限

                                                         

如果意识的范围能无限地扩张,人类最大的梦想就能实现,我们就会变得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无所不能。我们可以全方位思考、感觉、实践,扫描无限资讯,并在瞬间获得无比丰富的经验。用一生的光阴,体验百万种人生甚或无限多种人生,又有何不可?

然而,不幸的是,神经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能处理的资讯极为有限,意识每次只能认知和回应一定数量的事件,而新涌进来的会把旧有的挤掉。思绪必须井然有序,否则就会陷入混乱。可以像边走路边嚼口香糖一样同时进行的事情,对人来说并不多。思索问题时,我们无法同时体会到幸福和悲伤这种两极的体验,我们也不能一边跑步或唱歌,一边记帐,人在动或静的状态下也不能同时兼有动静两种状态。因为,这些活动都会耗费大量的注意力,在进行任何一项集中注意力的事件时,都会引发注意力狭窄。

意识处理资讯的能力相当惊人。

现阶段的科学知识已经可以估计出中枢神经系统处理资讯的速限。大致而言,我们顶多能同时应付七组资讯,如分辨声音、影像、情绪或思想中可辨识的弦外之音等。由一组资讯转换到另一组,至少需要1/18秒。从这些数字可以算出,大脑1秒钟顶多能处理126比特的资讯,1分钟处理7560比特,1小时则大约50万比特。一生若以70年计,每天有16小时的清醒时刻,一生中可以处理的资讯便是1850亿比特。这就是人的一生生活的全部,包括所有的思想、记忆、感觉和行动。这个数字听起来似乎很庞大,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光是听懂他人说的话,就需要每秒处理40比特的资讯,意识的有限可见一斑。假设大脑的极限是每秒126比特,那么同时理解三个人的话,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这样以来,我们就得把其他思想和感觉摒除在意识之外。比方说,我们就无法注意到说话者的表情,也不能考虑到他们说话的动机,或注意到他们的穿着打扮。

意识使用率决定生活品质。

以现阶段对心灵运作的了解,以上数字也不过是臆测,而臆测就意味着不确定,可能是高估,也可能是低估。

乐观者宣称,在进化过程中,神经系统变得可以吸收大量资讯,导致处理资讯的能量不断膨胀,如开车之类的简单动作可以变成反射动作,让心灵有余地处理更多的资讯。我们也学会用象征的方法,以语言、数学、抽象观念、特殊的叙述风格等,压缩和整理资讯。如,每一则寓言都希望把许多人历经的苦难赢得的经验镌刻在读者或听众的心灵上。乐观者指出,意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无限扩充,没有必要考虑什么限制,但是压缩的效果并不如预期的大。生活的需求仍然迫使我们花大约8%的清醒时间以用吃东西,还有大约相同的时间用以照顾身体的基本需要,如清洗、穿衣、剃胡须、如厕等。这两类就占去人类意识15%的空间,而且,在这些时间段里,我们并没办法从事需要较多注意力的活动。

即使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很多人也没有充分发挥处理资讯的能力。大多数人在每天约占1/3的闲暇时间里,都尽可能避免用脑子,这段空当,一半以上是消磨在电视机前。受欢迎的节目情节与角色一再重复,以至于看电视虽然需要处理视觉意象,但记忆、思考、意志力等都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无怪乎很多人说,看电视时注意力、技能的运用、思路的清晰程度和精力都陷入最低潮。一般人经常在家从事的其他休闲活动,也比看电视好不了多少。看报、看杂志、跟别人交谈、看着窗外发呆,都不需要处理太多资讯,也无须集中注意力。

因此,估计每个人一生中可以处理1850亿比特的资讯,仅是一个大概的估计,可能是高估,也可能是低估。如果考虑到大脑理论上可以处理的资讯量,这一数字或许偏低,但如果我们观察一般人实际用脑的情形,又恐怕太高。无论如何,每个人能经历的事情就这么多,所以准许,也就是选择或决定哪些资讯进入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实际上,这就决定了生活的内涵与品质。

焦点技术的修习,与学友们同步坚持心得体验的分享,每天进步一小点,心理治疗与幸福的能力如毛发之生长,不见其长,日有所长。

美好的一天,感恩每一个遇见。亲们,上午好!

 

 

 

 

0二三年四月八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