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治疗的柔情
(2023-02-21 15:23:10)
标签:
丁香催眠治疗欣爱公益心理工作室丁香焦点解决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教育 |
分类: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技术心得 |
【巩义丁香焦点解决第22期学员坚持原创分享第2601天】
叙事治疗的柔情
翁开诚说,麦克·怀特59岁英年早逝,以叙事治疗的代表性人物这种身份为人所认识,他是一个老社工,一个心理-社会工作者,一个反映的实践者。
他相信人性,在协助别人时,无论陷在如何大的困难中,总是努力不懈地寻找当事人自身拥有的正向力量,可以说有东西方人文主义共同的人性信仰,也接续了卡尔·罗杰斯对人“无条件而积极关怀”的信念。
他致力于苏格拉底式的对话,相信答案在当事人自己身上,只是不自知;他像个体贴又有耐心的催生婆,循循善诱地帮助当事人说出关于问题的故事,说出和原本问题故事不一样的版本,说出更有力量更丰厚的替代故事。在这点上又与认知治疗的理想很相像。
他很重视历史,这点也正是叙事或故事的重要精神。无论是问题的历史,还是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情绪的历史等,他总是好奇不已地追问着种种历史,人的生命开始历史化,问题也就不再是孤立而巨大的存在,问题以外丰厚又连贯的生命力量也就有机会出现。这点似乎又有着心理分析的传统,但焦点却放在积极正向上面。
他非常重视社会协力,相信学习是通过社会合作的结果。在治疗过程中,他会引入跟当事人有重要意义的关系人,不论这些重要他人是在故事中出现,还是真实地在会谈中、通信或电话中、为当事人举办的仪式中、生活中一起合作面对问题中出现。这些重要他人有现实中的,也可以是虚构的,甚至可能是物品。相较于其他心理治疗,这是他相当大的特色。也可说是在心理治疗中注入了他的本行——社会工作的精神。
他非常重视社会批判与解放。这部分是许多学叙事治疗的人容易忽略的。他在治疗中,对性别、阶级、种族、性取向、病理化医疗模式、社会文化与历史中不仁不义道德观的压迫等,极为敏感。会协助当事人去发现、接纳并拆解这些社会与文化的压迫,从而获得心理与行动上的解放。在这方面,他的治疗又可说是批判性的心理治疗。
在心理治疗之外,他没有读博士学位,没有努力进入学院中,他从医院精神科退出,办了独立的服务机构杜维曲中心,为各种受苦的人们服务,也为弱势如原住民以及贫穷的人服务。他更创办刊物,对社会问题,以及社会政策发言。这些更是他值得被尊敬、被学习的地方。
他是个反映的实践者,是个实务的社工,但他没有被琐碎的实务工作所淹灭,也没有被主流学院中的伟大论述所捆绑,而是勇于摸索属于自己的工作方式,实践他自己生命中的热情与信念,努力于说明出原本在实务行动中难以说明的行动知识,努力寻找能帮忙他理论上的深化、行动上的细致化的其他学说。他早期从某些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大卫·维高斯基那里得到帮助,近年又从雷夫·艾普斯顿那里得到启发,更细致化了在治疗中通过社会合作来促进认知与行动的学习与改变,同时也理论化了这些治疗行动。
我们总有一些误会,以为心理治疗是应用领域,而应用领域是基础研究的下游,是应用基础研究的知识到实务问题上,而事实上,心理治疗从弗洛伊德开始就不是这样发展的,相反的,都是实务工作者在实务上工作了近20年,逐渐地明确形成他的行动知识之后而成的一家之言。弗洛伊德和怀特都是如此。只有一个例外,是行为治疗。
怀特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再一次见证了反映的实践者与行动研究这种想法,即600多年前王阳明说过的知行合一。也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怀特在治疗中专心地听当事人说话,感动处会自然地流泪,这样柔情的他是令人喜欢的。
受到故事思潮召唤,而且在助人工作中实践的世界各地还有许多人,不同的脉络处境,同样在实践故事工作,自然会发展出不同的样貌。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逐渐走出一种将助人、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的道路,是将生命经验,通过故事化,以美启真,以美显善的努力,也可以简单说成是叙说、反映与实践。这犹如一月印百川,愿千里共婵娟。
焦点技术的修习,与学友们同步坚持心得体验的分享,每天进步一小点,心理治疗与幸福的能力如毛发之生长,不见其长,日有所长。
美好的一天,感恩每一个遇见。亲们,上午好!
丁
二0二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