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洛大地上的艺术瑰宝河洛剪纸

(2023-02-14 09:10:24)
标签:

文化

河洛剪纸

曹慧贞

民间艺术

传承与保护

分类: 友情天地

 

河洛大地上的艺术瑰宝河洛剪纸

曹慧贞讲述 丁香整理

202208

 

河洛剪纸,属于河洛文化范畴,肇始于巩义,影响辐射郑州、洛阳、许昌、焦作、开封等地,是民间文化、民间习俗和民间技艺的结晶,也是人们祈求美好生活的情感表达,更是吉祥的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洛文化发展的缩影,更是河洛大地上长盛不衰熠熠生辉的艺术瑰宝,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价值与功能。

河洛剪纸以河洛地区典型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人物、花鸟、鱼虫、植物及太极八卦为主要素材,并融入飞天、洛神、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造人、伏羲画卦等神话传说,配以蝙蝠、鲤鱼、葫芦、牡丹、石榴等传统吉祥符号,以及留余思想等元素,和文化河洛、根在河洛等根文化脉络,以剪刀、红纸为工具材料,讲究阴阳结合,并以阳剪为主,多为即兴创作。

河洛剪纸图案多以佑生护生、消灾降福、生殖崇拜、传统文化、民间故事、镇宅辟邪等为主题,在礼仪庆典、风俗活动、祭祀拜祖、节令节日等各种时间和场合使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河洛剪纸主用于窑洞民居门窗、墙壁、屋顶的装饰;在婚丧嫁娶中也多有运用,如新婚时张贴的喜花、门花;如传统剪纸“八喜牡丹图”中的福、禄、寿、喜、财等角花,不同的角花有不同的寓意,用于不同的场合;如老衣老鞋、替生娃娃等剪纸符号在丧葬纸扎中的普遍使用,河洛剪纸有突出的实用功能。它承载了河洛地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多用于祝福、求仕、祝寿、结婚、求财等不同习俗,在特定场合悬挂粘贴,是一种表达美好心愿的吉祥符号。

一、河洛剪纸的历史文化背景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更多地则是用于装饰,如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民间也多用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其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地方区域间,和家庭代际间,多有交流与传递,因而传播广、传承久,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流派。

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深层社会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延续,也反映着当地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综合其艺术形式、技能技巧、造型特点、地域分布、风格流派、作品寓意等,形成了深厚的剪纸文化艺术。

从事剪纸的民间艺人,多为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授,长期浸润其中,持业守艺,是中国剪纸得以源远流长赓续不断的主要因素,可谓“剪上有故事,纸上见情怀”。

中国民间剪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世代民俗生活中利用纸等薄片材料创造、流传、享用的一种意象手工剪影镂空造型民间艺术,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高超的技艺手法及重大的社科价值。

中国民间剪纸的产生和发展,结合它的工具材料、先世艺术、民俗文化、社会环境等,从文化遗产学和和人文科学的观点角度去探究,不难发现,剪纸起源于剪胜。一直到唐代时,剪纸这个词才在文人诗词笔记中出现。如杜甫诗句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中,就有剪纸这个词。诗句反映出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而剪纸在唐代正处于大发展时期。至宋代,剪纸在官府的倡导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每逢立春,皇帝都会赏赐官员金银质剪花,以示恩典,百官朝贺完毕,要戴着它回家,以示感激。

是古人用布帛、毛毡、兽皮、鱼皮、树皮、金属箔片等各种薄片材料剪刻制作的图形纹样,装饰在头面、肢体、服装、器具、用品上的民间手工艺术品,用以美观、突出、显著、优胜、吸引或征服他人。有多种。从材料上分,有金胜、银胜、铜胜、綵胜、纸胜;从内容上分,有华胜、人胜、幡胜、方胜、厌胜。华胜,亦称花胜春胜,所剪镂饰物像草木的花朵、花枝及虫鸟形状。人胜,是所剪镂人的形象。幡胜,是在彩绸小旗上剪镂物象纹饰。方胜,是所剪镂饰物为二方连续方形、菱形套连的图案,即网状方连纹的装饰形式。厌胜,是用模物、巫蛊、诅咒、画符等巫术魔力制服人或物的形式,属于巫术中的反抗巫术。唐代诗人李商隐诗句中有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綵为人起晋风。说明镂刻华胜流传于荆楚(湖北、湖南、四川江汉一带),剪彩色布帛或纸为人胜起源于山西、河南、陕西中原一带。

这些非纸质的剪纸,是纸质剪纸的前身。由于它们受到雕刻工艺的影响,是从民俗生活中产生,我们称之为非纸民间剪纸类民间剪纸。可以说,它是中国初期的非纸民间剪纸,是纸质民间剪纸的先河。即使纸质剪纸出现后,它仍然存在并发展着。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金箔剪胜是四川金沙遗址岀土的《太阳神鸟》,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箔剪胜《巫女》,已有3000多年历史。商代、春秋战囯、秦汉时期的非纸剪胜实物不少,而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几件北朝《团花剪纸》,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自此之后,发现的各个朝代的剪纸遗传实物也很多。根据文献史书记载和出土实物考证,从古代的剪胜过渡到剪纸,推测大概在汉未晋初比较妥当。

总之,冶炼术、纺织术、造纸术的发明、演进,把中国文明推向新的高峰,为中国民间剪纸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特别是植物纤维纸的出现,由于它的价廉易得,为中国民间剪纸发展成为一种世代传承的群众性艺术奠定了基础。

作为对传统文化资源保存较好的省份,剪纸广泛分布于河南各地。其中,以豫西分布最为集中。豫西剪纸是指流传于河南省晋豫大峡谷以南,南阳盆地以北地区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该地区由于境内多山地、丘陵以及黄土塬。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于剪纸文化的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山西、陕西两个剪纸大省相邻,相同的情趣、审美观,使得三地对于剪纸文化的保存具有共通性;百姓传统的居住环境多为窑洞,为了装饰窑洞和民房的门窗,贴窗花,也为剪纸的发展提供了需求。

豫西是河南剪纸最为集中、成就最高的地区。豫西剪纸色彩丰富,本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一应俱全。其中,有一种染色工艺,不用毛笔上色,而是直接放到和好颜色的碗中蘸色,调染后的剪纸浓淡相宜,过渡自然,极具特色。

在豫西剪纸中,三门峡的陕州剪纸和巩义的河洛剪纸尤为突出。河洛剪纸由于发源于河洛文化的发源之地洛汭地区,受河洛文化的长期滋养,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艺术风格和饱满的民俗情感,成为豫西剪纸当中浓墨重彩的一支。

巩义地处洛汭地区的核心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辖5个街道,15个镇,常住人口84万。其河洛镇曾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渡口,交通和文化传播优势明显。自古以来,人们长期的主要居住方式是窑洞民居,需要用大量的剪纸进行装饰;而巩义发达的布艺、鞋帽服饰、刺绣行业,也需要大量的剪纸用来做样稿。并且,巩义自古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剪刀等工具制作成本低,获取容易。这些,都为河洛剪纸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除此之外,巩义境内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迹等史前文明,伏羲画卦等丰富的民间传说,以及北魏石窟艺术等,巩义境内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同程度地影响并促进了河洛剪纸的产生和发展,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中国陶瓷巩县窑水地河窑口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中,有近似剪纸的图案;唐代诗人杜甫生于巩义,创作有“剪纸招我魂”的诗句;北宋皇陵墓葬群、康百万庄园有大量剪纸纹饰装饰。《巩县县志》也有河洛剪纸记载,表明河洛剪纸从唐宋流传至今,已千余年。

二、河洛剪纸的主要特征

1.集体性

河洛剪纸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再由集体的认可或加工后传播,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民间文化艺术。

2.原发性

河洛剪纸艺术同百姓的生活密切联系,始终表达出百姓热爱生活、赞美生活、歌颂生活、创造生活的主要倾向,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其自在原发的感情表达和自由精神的表现,决定了河洛剪纸艺术具有原发、质朴、天真、活力的基本品质,也产生出独特的意象艺术体系。河洛剪纸源头久远,虽经历代不断创造、发展、积累,但古老的遗风艺术却是大量存在,有的可以回溯到人类初期,有的虽然被后世发展改造,但是由于古代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保守性和民间剪纸的传承性,依然有原始民间艺术的影子。这种原始艺术的影子,包涵在民俗意识和民俗活动中,表现在宗教、信仰、祭祀等习俗中,顽强地遗留下来,形成了河洛剪纸艺术的原发性。

3.传承性

河洛剪纸是古老的艺术。它的作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其传承的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邻里传承、村落传承,并通过乡亲互相馈赠、观摩、借鉴、取舍、加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既在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得以发挥,又丰实、丰富、提高了这个基础。集体创作的过程,也是劳动人民集体才智的积累过程。传承了数千年来河洛地区百姓比较纯粹的创作目的、创作方法、创作思想,体现了物质与精神协调统一的规律,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锤炼,高度浓缩了的民族文化。

4.民族性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俗艺术的创作与各民族劳动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由于各民族作者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素质及审美观点的区别,从而形成民间剪纸不同的艺术形式、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一方面显示出民族性和地域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集体创作的群众性。河洛剪纸构成了维系河洛地区人民的心理纽帶,是河洛地区人民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性

民俗产生了河洛剪纸,河洛剪纸又丰富了民俗。河洛剪纸的内容,包含着大量的民俗事象,例如关于宇宙、生物、无生物、人性、人造物、灵界、巫术、符咒、厌胜、命运、预兆、疾病、死亡等事的原始信仰;又如关于婚姻、育子、童年、成丁、岁时、节日、祭祀、战争、狩猎、畜牧等的习惯与仪式;以及神沾、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儿歌等民俗事象。河洛剪纸作为河洛文化的形象载体,是民俗活动的艺术张场,是河洛地区民俗研究资料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河洛地区民俗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6.实用性

河洛剪纸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其功能与适用性非常明确,具有明显的实用性、欣赏性、娱乐性寓于其中,鲜明地表现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长期以来,河洛地区的百姓用它来美化和丰富自已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乐、婚、丧等各方面,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装饰工艺品,有着非常繁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窗花、炕围花、墙花、顶棚花、角花、转花、吊帘、门笺、碗柜花、灶台花、幡胜、服饰花、枕头花、鞋花、围涎花、裏肚花、针扎花、香包花、灯花、礼品花、喜花、寿花、轿花、葬花、披肩花、灵牌花、棺罩花、供花、斗香花、烛台花、招魂人胜、纸扎花、印染花、瓷器花等等,既是劳动人民的滋补精神食粮,又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是河洛地区劳动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结合体,也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

7.变异性

河洛剪纸是伴随着民俗传承下来的,尽管传承性带有较大的模式性和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基础和民俗的变化而引起直接或间接的变化。在变化中,有时间的长短,有程度的不同。有的变化不明显,基本上还保持原来的面貌;有的在内容和形式上变化较大,甚至已演变、转化、移植、衍生为新的表现形式,如皮剪花、布贴花、金箔贴花、兰印花布、纸扎花等,但本有的剪纸面貌仍然依稀可辨。其作为百姓自身对社会、自然、生活认识的表现,永远是动态发展变化着的,但不变的是它的基因和根本性。

河洛剪纸的基本特性既有互相联系,又有互相区别,是相辅相成的。其中集体性是它的基础,原发性是它的本质,传承性是它的继续,民族性是它的特色,民俗性是它的内涵,实用性是它的功能,变异性是它的发展。这些特性是我们探讨、研究、传承、发展地方特色的河洛剪纸的重要依据。

三、河洛剪纸的工具材料

河洛剪纸,纸张作为其必要的材料,为其文化艺术的主要载体;剪刀为其主要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现代剪纸为丰富创作形式与内容,渐引入刻刀与垫板等工具,用于大型的、图案更为复杂的剪纸作品的辅助创作。

纸张:中国剪纸自古有尚黑遗风。河洛剪纸多以毛边大红纸为主,亦有蜡光纸、彩色宣纸等薄纸。日常创作与应用中,也有使用白纸、黑纸的传统。

剪刀:以头尖且细的剪刀为主,尖头必须紧致合缝。

刻刀:多为自制刻刀。现多使用手术刀、定制刻刀。

垫板:以蜡盘为佳,麻纸板、旧报纸、纤维板、塑料板、玻璃板、铁板均可替代。其尺寸大小,通常根据剪纸作品尺寸而定。

四、河洛剪纸的主要技法

剪纸顾名思义是用剪刀在纸上裁剪创作,剪镂出图形纹饰。河洛剪纸题材丰富,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要素,在一代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阴剪、阳剪、阴阳剪、折叠剪,及常用的锯齿纹、月牙纹、雀椽纹等剪纸技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主要以“溜溜顺”、“喜相逢”旋转折叠技法为代表,折而剪,剪而折,折而再剪,剪出的团花,首尾相连、方向一致、动感强烈。

河洛剪纸坚持中国传统民间剪纸的基本方法,主要的技法是脱稿剪纸。脱稿剪又称“冒剪”或“冒铰”,不画稿,只用剪刀直接在纸上剪镂。脱稿剪纸动刀之前,要形在脑中、意在心内,做到胸有意象,动剪即成。

脱稿剪动物、人物、植物各有讲究。以剪动物为例,一般分两个形象构成步骤。即,一剪影像;二镂纹饰。

剪影象,是剪外形大轮廓,也就是剪大样。

河洛剪纸中,动物的形象多为“球头蛋体条肢,身体对称。艺人们根据掌握的各种动物的基本形状和特征,再根据意象造型的方法,对物象的部分结构特征进行夸张、突出。如走兽类动物,一般都夸大头部。民间剪狮口诀”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吊后头”,就是剪影象轮廊的基本原则。民间剪动物正面形状,都是采用对称折叠剪法。不对称形体采用游剪法,左右手配合旋转,剪刀像蛇一样在纸上游动,一气呵成。

镂纹饰,就是在剪外形影象基础上,在影象内部剪镂透空的纹饰符号。

纹饰符号有三种,即结构纹、动态纹和意味纹。结构纹表现动物形象内部结构,常用的纹样有园点纹、月牙纹、钻头纹、水波纹、毛刺纹(又名毛纹、锯齿纹)、羽毛纹、鱼鳞纹、柳叶纹、水滴纹、米粒纹等。特别是毛刺纹和月牙纹,几乎每个动物身上都要用上。动态纹,是表现动物形态走向的纹样,常用的是飘带纹、月牙纹等。意味纹,表现一定意义的纹样,常用的有十字纹(象征太阳、阳性)、卍字纹(象征长久)、风轮纹(又名太阳纹,象征阳性、雄性)、贯钱纹(象征财富)、云勾纹(象征交配、生殖)、三角纹(象征雌性生殖器)、绣球纹(象征爱情)、盘长纹(象征长久)、联珠纹(象征连绵不断)、方胜纹(象征同心)、吉字纹(双囍字,象征喜庆;福字纹,象征幸福;寿字纹,象征长寿等。)意味纹的作用旨在表意和装饰,一般都设置在动物形象的腹部和臀部。因此,在镂动物形象躯体结构纹之前,应先把带意味的装饰纹样符号镂出,这样便于整体统筹考虑,判雌雄,分主宾。镂空纹饰符号的方法,可用折叠剪法,也可用刀尖刺孔、剪阴线镂空等。

艺人们掌握了脱稿剪纸方法,也就为自由创作打下了基础。

老艺人剪作品时,有时也画稿,但画稿仅起构图布局作用,真正的“形”、“势”及节奏和张力,取决于剪刀走过的痕迹,大体上还是延续脱稿创作的技法,进行自由的创作。因而,河洛剪纸更为灵动,样式也更多创新与发展。

五、河洛剪纸的场所变化

河洛剪纸活动,原多在自家窑洞、居室、院落开展,现多在专业的剪纸工作室、传习所、研究基地等公共场所,进行剪纸学习、创作、交流等。

六、河洛剪纸的文化延伸

在历史传承中,河洛剪纸还形成了固定的行规习俗和剪纸歌诀、俚语,如,“一朵莲花开的白,人来世上甭贪财,是你的你就要,不是你的争不来,二朵剪花剪的红,为人处世甭逞能,山外有山人外人,三朵莲花剪的粉……“,”小剪刀,尖又尖,开花容易剪花难,春剪牡丹覆绿叶,夏剪荷花并蒂莲,秋剪菊花耐霜雪,冬剪梅花透骨寒。四季花儿都剪遍,太平盛世又一年”。剪个牛可以说“农历正月二十三,剪个老牛来过关,手拿鞭子迎春舞,一年四季保平安”,剪个鸡可以说“吉祥如意跟着你”,等等。剪纸的时候,边剪边唱,甚为生动有趣。

七、河洛剪纸的区域分布与主流图案

河洛剪纸肇始于巩义,涵盖周边的郑州、洛阳、新乡、开封等地,核心区域是巩义市区、河洛镇、老城区、鲁庄镇。

不同区域内,剪纸的主题和风格也不同。其中窗花、刺绣花、喜花在巩义全境普遍存在;八喜牡丹图主要流行于河洛镇;门花儿主要流行于鲁庄镇、回郭镇。

八、河洛剪纸的传承谱系

在河洛剪纸众多支派体系中,贺曹氏一支尤为突出。

第一代传人曹大姑(1873-1926),女,生于河洛镇洛口村贡贤沟。她是剪纸高手,有影响深远的《八喜牡丹图》传世。

第二代传人贺妮(1890-1979),女,师承母亲曹大姑,河洛镇金口村人,生于河洛镇源村,以老花样见长。

第三代传人贺梦月(1924-2014),女,师承姑姑贺妮,河洛镇洛口村人,生于河洛镇源村村,以绣样剪纸见长,并有大量留存。

第四代传人曹慧贞,女,河洛镇洛口村人,河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师承母亲贺梦月。有《洛神》、《飞天》、《留余图》、《根在河洛》等代表作,在剪纸教育和重大剪纸题材创作上有突出贡献。

第五代传人白桦、王瑞玲、王相坤、宋江燕、张新萍、范秀香、张海霞、陈筱红、张晓娜、周筱辉等,都有自己擅长的技法和主题。

另外,河洛剪纸第四代传人,亦有社会传承人姚雨林,男,巩义市鲁庄镇人,巩义市级非遗传承人,现居北京。

九、河洛剪纸主要传承人的贡献

姚雨林:中国民协会员,从事剪纸创作40余年,善剪吉祥图案类作品,吸收当地门笺艺术技法,千刀不断,万剪不落,结构严密结实,整体风格属粗犷厚重型。著有个人作品集《雨林剪纸》,小册子《剪纸入门》、《剪纸技法》、《彩色剪纸》、《剪纸三字经》,作品曾在多家报刊发表。

曹慧贞:中国民协会员,40余年致力于河洛剪纸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挖掘复原了河洛地区流传的吉祥符号“八喜牡丹图”、富有神秘传说的“双喜”、“福字”、具有美好寓意的鲤鱼、蝴蝶、葫芦等剪纸作品,发表有《剪纸的价值》、《中原地区河洛民俗与剪纸》等论文,编著有《儿童剪纸集》,多次参加省市比赛并获奖,央视与地方台多次报道,2018-2019作品发行于世界邮票,主创的560米剪纸长卷创世界吉尼斯记录,是当代河洛剪纸的集大成者,也是当代把河洛剪纸光而大之者。

曹慧贞说,河洛剪纸是我的家传手艺,从事河洛剪纸,是兴趣爱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前在国企工作,退休后,才真正有了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我沉醉其中,用剪纸艺术美化生活的同时,也不断美化着我的生命。我很珍惜这样的时光。传统手艺的赓续,靠传承,也靠传播。我愿意,不但要把传统的纹样寓意传承下来,也要把艺术精神传承下来。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退休的这些年间,在她的带领下,河洛剪纸在巩义大地上遍地开花,重新焕发生机,并走出巩义,走出河南,走向世界,显示出蓬勃旺盛的艺术感染力与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如今的曹慧贞已经跨入60岁的门槛,作为河南省级河洛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在本省工艺美术事业发展中,有着突出的贡献:

1.河洛剪纸传承方面:发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4人,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9人, 巩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3人,巩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人。

2.业绩:

个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20189月参加中国第五届文化博览会活动,作品入选美国、法国、德国、荷兰四国邮票,全球发行。

2016年组织学员参加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项目(剪纸)比赛,被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授予优秀组织奖。

2020年疫情期间组织学员创作作品37幅,郑州市级奖,获奖916幅;河南省级奖,723幅;国家级奖,11幅,并获得优秀组织奖。

3.研究成果:201610月参加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在南京举办的首届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论坛,论文《河洛嵩山剪纸的起源与内涵》参加论坛交流。

4.创新:

2020年参加郑州市听爷爷讲故事,非扶贫计划专业服务项目。

2019年为和平礼献,文化创新纪念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战胜利75周年设计的法国墨派最美艺术酒标,获优秀奖

2020年为洛阳莱欧商贸有限公司设计渔鱼标牌并获奖。

2021年为河南梦祥银公司设计梦梦、祥祥吉祥物,获得最佳战略伙伴奖

5.专利版权:剪纸作品《四留余》等20种外观设计由河南省版权局授予著作权。

十、河洛剪纸的重要价值

历史价值:河洛剪纸是河洛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发展的缩影,体现出民众审美的发展,特别是在艰难时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时代发展注入新的元素,有新的变化和创作,但保存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八喜牡丹图》等,印证往昔历史。

艺术价值:作为黄河文化中的独特艺术形式,其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要素,从剪纸中可见人们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创作实践。《洛神图》等技法独特,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文化意义:河洛剪纸表现黄河文化、河洛风情,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集中体现了河洛地区当地民众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体现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文化价值丰富,能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社会功能:河洛剪纸参与到巩义民众的婚丧嫁娶等日常活动中,特别是在人生礼仪、风俗节庆活动中多有运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陶冶情操,体现审美观,推动着河洛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

十一、河洛剪纸的存续情况

河洛剪纸是民众的集体产物,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巩义传承人群有百余人,多为女性,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河洛镇、新华街道、鲁庄镇。成立有巩义市民协剪纸艺委会、曹慧贞剪纸工作室、雨林剪纸工作室,以及河洛剪纸志愿者服务队等。在郑州商学院、巩义市外沟小学创建有非遗进校园河洛剪纸传习基地。

河洛剪纸传承人,多以女性为主,亦有部分男性传承人。

目前,河洛剪纸的城乡差别比较明显。城市中,人们多以细腻的手法剪制窗花、门花等,陶冶情操;农村中,人们多以粗犷的手法剪门花、喜花等,来装饰居所或售卖,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河洛剪纸已有原来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扩大为社会传承。巩义目前有河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郑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巩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

传承群体是河洛剪纸传承的基础,目前巩义剪纸爱好者和传承人群在曹慧贞、姚雨林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了河洛剪纸的基本技法和理念,在剪纸创作的同时,组织有“非遗五进”活动。在重大的社会活动中,逢风俗节令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伏羲拜祖、轩辕黄帝拜祖、杜甫诗歌节,都会创作相应主题剪纸作品参加活动。近年来,服务于全民抗击新冠疫情,歌诵战疫成果与有特殊贡献的典型人物与事件,表达战疫必胜的信心,亦有不少原创抗疫剪纸作品问世。

河洛剪纸整体传承状况良好,但因老艺人年事已高,青年从业者较少,部分剪纸样式、技艺失传,河洛剪纸的实践频率较低,急需抢救性保护。

从形式到内容,河洛剪纸充满美的艺术感染力。在对高雅民间艺术的守正创新中,曹慧贞40年的努力付出,不但是河洛剪纸的守艺人,更是河洛剪纸的传承人与再造者,是河洛文化的优秀弘扬者,是巩义文化建设的有功之士,对巩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有着特殊的贡献,值得我们巩义人铭记并尊敬。

 

参考资料:陈竟,南京大学教授,《中国非遗民间剪纸大讲堂》文化公开课有关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宣告的仪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