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长为我著的《典藏枫泾》写读后感
(2025-11-16 21:20:07)
标签:
连长为我著的《典藏枫 |
分类: 名家连联 |
敢于担当
——《典藏枫泾》读后
程 炳 武
《典藏枫泾》是丁四云先生,继《平凡印记》的又一部力作。书名看似严肃,但内容多样,充实且有深度。有人说:“《典藏枫泾》既是作者在枫泾文旅事业中心路历程的记录,又是给枫泾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此语妙不可言!因为书中的故事,远非简单的财富积累传奇,它是一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激烈碰撞、相互成就的写照,是一曲以创新为旋律、以责任为和声的精彩乐章。作者的每一步足迹,都深深烙印着枫泾旅游从无到有的演进轨迹,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变迁的璀璨光芒。因此,我将《典藏枫泾》视为珍宝,成为我最喜爱的书单前10名。
翻开《典藏枫泾》,看着读着《引子》、《古镇肌理修复》等章节,是那样的真诚、真实、真情、温暖而真美。当看到丁四云先生创业艰辛的地方,我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2002年,丁四云先生受命负责枫泾古镇文化旅游开发。创业维艰,百端待举。开创初期,资金、人手、经验皆面临挑战。如何用景观把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出来,他翻阅了20多遍《枫泾镇志》,发现枫泾镇历史上出过两个宰相、三个状元、五十六个进士、一百二十个举人,历史名人众多,可转为旅游文化资源;他身先士卒,既是运筹帷幄的总经理,又是亲力亲为的一个普通成员,他同他的团队同吃同住,一同挥洒汗水。这份与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全身心投入,感染了团队,也铸就了团队吃苦耐劳、务实高效的基础;他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把他们的想法融合在一起,提出了“一年成点,两年成线,三年成片,五年基本建成的奋斗目标”;为保护枫泾古镇历史风貌,开发枫泾古镇文化旅游事业,他无论在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都穿梭于大街小巷。尽管忙碌辛苦,但是他甘之如饴。在他的身上,既有抓住机遇、敢闯敢试、破釜沉舟的勇气与魄力,又有坚守实业、精耕细作、追求极致的耐心与匠心;他不辜负组织与领导的期望,担当履职为梦想起航,他点燃干事创业的热情,像吉诃德那样手持梦想的长矛,冲向枫泾古镇修复与景点景观打造的战场,书写青春励志创业的篇章;他犹如工匠手中的刻刀,精雕细琢,让这座水乡古镇脱变焕新,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诗篇。
《典藏枫泾》中的《六大名人馆打造》、《枫泾特色景点》等章节,记录了丁四云先生负责枫泾古镇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十二年中,改造了和平街、青枫街等八条古街,重建了泰平桥、竹行桥等九座古桥,修复建造了1000多米枫溪长廊,修缮古建筑8万平方米;修复了朱学范故居、丁聪祖居等名人馆,打造了人民公社旧址、丁蹄作坊、三百园等景点景观;举办了18届吴根越角枫泾水乡婚典,接待国内外游客五千多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二千五百多人,累计旅游行业综合收入5亿多元,枫泾棕子、枫泾烘麦及枫泾四宝等土特产旺销全国各地,由此,枫泾古镇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他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古镇肌理修复”策略,已被众多同行借鉴采纳,其倡导构建的景区与景点的打造模式,已通过多平台传播,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推动着枫泾古镇文旅事业的健康发展。枫泾的村民说:“现在古镇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些老建筑看起来还是老样子,陌生的是这些年来这里引进了好多新业态,生活更方便了,活动更丰富了,平时可以看书喝咖啡,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在古镇三桥这边逛逛,国内外的游客都很羡慕我们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枫泾的群众对丁四云先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敢于担当、善于办事、为民造福”重要指示的最好评价。
《典藏枫泾》的最后几个章节,可以看出丁四云先生正以创新为舟,以责任为帆,继续在给世界一个不一样的枫泾的澎湃浪潮中披荆折棘,破浪前行。他的故事,仍在续写,他的担当,彰显了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底色,他的文旅事业的传奇,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这个砥砺前行、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担当铸就辉煌,实干引领未来。在新的征途上,愿我们都像丁四云先生那样,以担当为帆,以实干为浆,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彼岸。
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理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