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摘、改)

标签:
考研就业啃老族尼特族张伟北京杂谈 |
社会在进步,社会问题似乎也在“升级换代”,我们过于关注GDP,关注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观念的规范,精神文明的建设,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像“啃老族”问题的出现,就让人忧心。我们会问,我们的社会怎么了?社会并没有怎么了,社会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不少的“啃老族”的父母在教育问题上出来偏差。
上世纪90年代,“月光族”“日光族”的出现,曾经引发人们的大讨论,一度认为“月光族”“日光族”的消费观念没有计划,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但是他们说我今天花光了钱,明天必须再赚,钱花光了反而是明天继续赚钱的动力。总的来讲,“两族人”还是勇于承担做人的社会和家庭责任的。然而,目前越来越壮大的“啃老族”现象又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啃老族”又称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34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
http://image.39.net/0710/25/37625_n_1007_014.jpg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部分被称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去从事,要求工作轻松钱又多,就呈现空等状态,没工作也没读书;而十几岁的中学生不思进取,不负责任,不考虑前途和理想主要是溺爱造成的思想、人格、生活不独立形成的,这些问题孩子——“准啃老族”若不能及时转化,将来问题会更严重。
啃老族的特性
可分为四类“追求梦想型、丧失自信型、自闭型和家庭溺爱型”。
追求梦想型:对于自己的现实工作有理想,非要达理想才能满足自己所需,会有一直转换工作的情形。
丧失自信型:因一次的工作经验失败,对往后就业会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击,不敢再面对就业。
自闭型:从小与社会接触环境自然隔阂造成。
家庭溺爱型:从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认真读书只为了满足家人的期待,拥有高学历却不懂自己将来打算,遂成米虫的心态 。
一边是劳心劳力、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边是赖在父母怀里不断乳的子女。在啃老族问题上,我国正在“与国际接轨”,令人忧虑。
▲故事A 职场有太多不如意,我请求父母给一点时间
主人公:石小雨 男 28岁
其实我无心伤害父母,更不想让父母养着,只是职场上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只能请求他们给我一点时间和物质支持,我一定能行。
石小雨2004年昆明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父母托了无数关系终于为其在家乡太原市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但他觉得自己有经商头脑,适合自己当老板,拒绝了父母的苦口婆心,毅然南下。在深圳做了一年的电器销售代表,始终没有完成过上百万的大单,小雨将此归咎于自己人生地不熟。于是转战到北京,因为没有本钱,他只能去应聘做销售员,自然凭借在深圳的工作经验,小雨并没有费劲儿就谋到了一份工作,单看底薪,不能算是很好,但如果每月都能完成销售任务,基本也能保证四五千元的收入。
依靠北京的一些朋友,再加上灵活的头脑,这份工作小雨干得很不错,颇得老板赏识,但小雨始终不甘心给别人打工,没干一年就辞职,开始了在北京飘荡的日子,但他认为自己是在找机会。无奈房租要付,饭要吃,车要乘,只好向父母张嘴,开始是说“借”,后来连这个“借”也免了,实在不知道已经“借”过多少次,但老板的梦还是遥遥无期。2007年年底,小雨带着有志难施的落寞回到太原,打算在家乡继续寻找他当老板的机会。平时的多半日子里,小雨还是在给别人打工,只是依然随心所欲地辞职,在外面租了房子,有时候小雨会回家改善改善伙食,顺便向妈妈要几百元钱,说是急用,妈妈也不多问,只希望有一天他能脚踏实地工作,但妈妈不知道还要继续支付多少个“急用”才能让儿子真的不再眼高手低。
▲故事B 考上研究生与考不上研究生,我都得靠父母养活
主人公:张伟 男 26岁
我没想到自己居然成了“啃老族”,我也不愿意持续这种状态,但现在考上研究生与考不上研究生对我好像意义都一样了,我都得靠父母养活,我很内疚,真的。
张伟去年大学毕业,女朋友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一来张伟坚决不想上演“毕业,让我们分手”的悲剧;二来他觉得作为一个本科生实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于是毅然决然随女朋友去了西安,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自己的考研生活。儿子要考研究生,父母自然是举双手赞成,每月的生活费都会按时寄到,张伟也毫无顾虑地在大学毕业后让父母养着。
今年3月份考研成绩出来了,张伟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他很沮丧,也很内疚,当年考上大学给父母带来的欣喜如今已经被失业一点一点地剥蚀掉,张伟能想象得到远在内蒙古的父母每天面对亲戚朋友的询问是何等的尴尬与无奈。考研失利后,张伟也曾在西安试着应聘过一些公司,但看上眼的人家都嫌他没有工作经验而拒绝,而愿意要他的,他又实在觉得待遇太低或专业不对口。就这样半年过去了,张伟打算还是继续考研究生,但他也明白,研究生考上了,父母打心眼儿里为儿子骄傲,但26岁的堂堂男子汉依然还得靠父母养活;如果考不上,张伟现在不敢想也不去想该怎么办。
▲故事C 结婚买房子,不偿还一分债务
主人公:部分适龄女青年和嫁女儿的父母们
这是一种逐渐蔓延开来的恶劣现象,谈婚论嫁时,不管经济允不允许、切不切合实际也要男方给买套房子,承办豪华的婚礼,切丑话说道前头,结婚后不偿还一分的债务。否则,想结婚,门都没有。
这种人真是可恶之极:现代生活的主体——房子买下了,没有一点的债务压力,两个年轻力壮的年轻人靠较高的收入衣食无忧,更甚者还不允许儿子孝顺父母,你若敢给“老家伙”买点东西或者是留点生活费,我就闹你个鸡犬不宁、天翻地覆;可怜白发苍苍的老人生活都没着落,还要背负巨额的债务,有时连儿子都亲近不得!而一些女方的家长不但不教育自己的女儿,反而在私欲的驱使下推波助澜,为虎作伥!
▲故事D 我就是不学习、不上进,将来怎么样?不知道!
主人公:溺爱型家庭出现的问题孩子
作为教师,有深切的体会,问题孩子出现的比率是逐年升高,切越来越严重。我就是不学习、不上进。任父母怎样的苦口婆心、掏心掏肝,我软硬不吃、我好歹不识,我就是我行我素、我就是让你热脸贴个冷屁股。家庭教育对我是失败的,学校教育对我是失败的,老师,哼!你算老几?将来怎样打算?不知道!
我班的东同学,母亲就是教师,成绩非常的优秀,父亲是矿上的小领导,家庭经济状况很不错,独生子一个,智力很好。在家父母说什么都答应,可一到学校就是不遵守纪律、惹事生非、成绩一塌糊涂,花钱大手大脚……因旷课、上网、早上不上操、晚上在宿舍不睡觉,敲开十几个宿舍的门找手电筒打牌、课堂上玩手机、听MP3、考试不交卷子……等严重违纪行为,学校处理让其转学,父母一趟又一趟的跑,泪流满面地找人、说情……依然无法使其改变行径。用我们班的学生的话说,就是东同学不给他母亲气死不算事!
有时这样的学生,甚至让我就对自己的教育初衷和理念心存迷惑,对自己十几年的教育经历和能力产生怀疑。我的天哪,真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这样的孩子!
“啃老族”在父母的羽翼下,不负责任,逃避现实,眼见父母年华渐老,竟能忍心“啃”下去?啃老族的出现有其复杂的成因,比如社会、家庭、自身等,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指责家长或孩子。但啃老族这个群体及其可能引发的系列问题,确实让人忧虑。如果说“傍”字还是以亲情为基础维系,有些许温情的成分,是社会新人在“心理断乳期”的短暂依赖,人们可以容忍,那么,“啃”字的出现,就令人心寒了。在现代社会里,“割肉孝亲”、“卧冰求鱼”,二十四孝的故事逐渐被人遗忘了。如今是父母在无奈地“割肉养子”,实在令人心酸。
http://www.zh-car.net/UploadFile/2004-4/200442173827645.jpg
“啃老族”群体的继续壮大,将会带来一系列不和谐的社会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就业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而社会失业人群的增多,必然会使社会稳定经受一定考验。同时我们的社会正向老龄化发展,今后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这些“啃老族”迟迟不能“断奶’”,仍然依靠父母,那么日渐年迈的父母又由谁来赡养?辛苦了一生的父母又如何度过晚年呢?
“啃老族”群体的出现和壮大,值得所有独生子女家庭思索,也值得教育界人士思索。我们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他们人格独立、生活独立。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现在的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务实的就业观,要让他们明白并非“体面、轻松、高薪”的工作才是理想的工作,应该培养年轻人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精神。
最后,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明白:
过于溺爱和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是错误的,人不要为了孩子而活着,应该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