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游小记
(2009-09-19 02:55:42)
标签:
灵隐冷泉杭州游小记周森西湖旅游 |
2009年9月19日星期六
今天在人间天堂杭州一行,让我们感觉,江南美景的确美不胜收。
今天是个细雨濛濛的富满诗意的一天,来到了灵隐景区,灵隐景区包括灵隐寺和飞来峰。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北高峰山麓飞来峰前,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十刹”之一。
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入口的弥勒佛坐像,已有200年历史。弥勒佛背后的护法天神韦驮像为南宋时作品。
大雄宝殿高33.6米,是中国保存最好的单层重檐寺院建筑之一。
殿内正中有贴金释加牟尼像,净高9.1米,加上莲花底座和佛光顶盘,高达19.69米,坐像用24块香樟木拼雕而成,精细而庄严。
大殿两侧分列“二十诸天”和“十二圆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殿后侧有海岛立体群塑,共有浮雕150多尊。大雄宝殿、天王殿两侧有五代时所建的石塔和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所建经幢,距今已有1000余年。清康熙皇帝曾题“云林禅寺”四字。
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故称“飞来峰”。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与周围群山迥异。
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矫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宏道曾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
飞来峰奇石嵯峨,钟灵毓秀,在其岩洞与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造像最为珍贵,堪称我国石窑造像艺术中的瑰宝,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来峰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绿荫深处,泉水晶莹如玉,在清澈明净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喷薄而出,无论溪水涨落,它都喷涌不息,飞珠溅玉,如奏天籁。明代画家沈石田诗云:"湖上风光说灵隐,风光独在冷泉间。"冷泉池畔建有冷泉亭。 飞来峰龙泓洞口有理公塔,一名灵鹫塔,是杭州现存唯一的明塔,用石块砌成,六面六层,殊为罕见。全塔由下至上逐级收分,结构朴实无华,别具一格。
位于灵隐飞来峰半山腰的翠微亭小巧玲珑,亭旁山径旋绕,掩映在苍松古木之中,朴素而端庄。此亭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为悼念岳飞而建的。亭上有楹联云:“路转峰回藏古迹,亭空人往仰前贤。”今日的翠微亭是1924年时在原有亭址上重新修筑的。
在飞来峰诸洞穴及沿溪间的峭壁上,雕刻着从五代至宋、元时期的石刻造像470多尊(其中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有335尊)。年代最早的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等三尊佛像,为公元951年所造。这些精美摩崖石刻造像艺术的珍贵历史遗产。
宋代造像有200多尊,以上型居多。卢舍那佛会浮雕造像是宋人造像中最精致的作品。南宋大肚弥勒像是飞来峰造像中最大的一尊,也是我国现有最早的大肚弥勒。那坦胸露肚、笑口常开、“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的形像,使得大家竞相摄影留念。
书画艺术家们,其中不乏又对佛学有研究的,对灵隐寺的文化,和飞来峰的文化,也自然都非常有兴趣,短短2个小时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非常短暂,只是走马观花的看看,却也很有一番收获。
秋日的西湖,本应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西湖。
而此时的西湖,却是在绵绵细雨之中的。平日凄凉的秋雨,此时,在西湖上却更露几分清幽了。
雨很小、很细,却很密,像雾像云,却比雾比云更富动感,更富活力,这是秋日的生机,是西湖畔永不枯萎的生机。
远处的孤山,上半截慢慢的被细雨浸没,下半截仍依旧映在了湖面上,湖面也因它在阴雨天中更显昏暗,但这昏暗却不凄惨,似乎已睡去的生命要在这昏暗中再次复苏。
乘坐在游船上,船在西湖中游走,淅淅沥沥的雨从天空中飘落,西湖便被蒙上了一层浓浓的清雾,如烟似幻,轻轻扬扬,远处的雷峰塔也在雾中若隐若现,似含羞的少女披一件薄薄的轻纱,似有若无,甚是可爱,而此时的西子姑娘便在薄雾中越发显得妩媚了起来……
而眼前,雾气未退,深吸一口气息,雨水中夹着泥土的清香直入心脾,有清风吹过,飘落的树叶也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展示着最后的优美,温润的雨丝,似小提琴奏出的低扬的名曲,悠扬,飘逸,为独自在风中的舞者奏一曲最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