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苏州游记
(2009-09-17 23:01:53)
标签:
假山楼厅苏州古城绝壁草堂虎丘旅游 |
2009年9月17日星期四 苏州游记
今天真正让我们采风团一行领略了苏州的浪漫,清晨天色朦胧,天空上飘落下星星点点的细雨,让我们禁不住为今天的游览多了几分天公不作美的担忧。但是导游说,南方的天气就是这样的,出门淋点细雨,不做诗人,做“湿人”。此语一出,引得艺术大师们欢笑一堂。
抵达虎丘,天气有点闷,但是阴天下的虎丘景区,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千年古塔的历史沧桑!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3.5公里的郊外。
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约20公顷,山体为距今1.5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流纹岩。
虎丘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苏州古城一样历史悠久。
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信息。来到虎丘,未踏进头山门,就看到隔河照墙上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进山门后,一座石桥跨过环山河,桥被称作“海涌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宴亭等胜景。在历代文人笔下,更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宝刹近城郭,峰从海涌来。”(顾瑛)“尝疑海上峰,涌起自天外。”(王鏊)看到这些石刻时,我们的书画艺术家们总是禁不住多拍几张照片,特别是王羲之书写的“剑池”二字更是让很多书画老师驻足仔细揣摩。
短短一个小时的游览,让大家对这美誉为东方斜塔的虎丘,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对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这里的诗词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看完了虎丘,又来到了藕园,一到藕园,还没下车,一场急急的秋雨就袭来了,雨点劈劈啪啪的打落在地面上,我们有幸成为了“湿人”,雨中的藕园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藕园地处娄、相二门间的小新桥巷。全园布局,颇为得法。黄石假山作为全园主题,堆叠自然,位置恰当,陡峭峻拔,气象雄浑,为苏州园林黄石假山中较为成功的一座。实为值得游赏流连的去处。
此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藕园。古时两人耕种称为为“藕”,“藕”、“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
东园面积约四亩,以山为主,以池为辅,重点突出,配搭得当。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组重檐楼厅。这在苏州园林中较为少见。其东南角有小院三处,重楼复道,总称“城曲草堂”。西园面积更小,以书斋及织老屋为中心,前有月台,宽敞明亮,后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树木又建书楼一座;其南亦有一院,为不规则形状,西南角设假山,设置花木,间置湖石,显得幽曲有趣。
全园主景黄石假山,筑于城曲草堂楼厅之前,石块大小相间,手法逼真自然。假山东半部较大,自厅前石径可通山上东侧的平台及西侧的石室;平台之东,山势增高,转为绝壁,直削而下,临于水池,绝壁东南设磴道,依势下至池边,此处气势为全山最精彩处,假山西半部较小,自东而西逐级降低,坡度渐缓,止于小厅右壁。东西两半部之间有谷道,两侧削壁如悬崖。而绝壁东临水池,假山体量与池面宽度配合适当,空间相称。山上不建亭阁,而于山顶山后铺土之处,散置十余种花木,随风摇曳,平添了山林趣味。而池水随假山向南伸展,曲桥架于水上,池南端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阁”,隔山与城曲草堂相对,形成以山为主体的优美景区。
游到一半这场急急的雨停了,这雨仿佛是转为藕园中的树木沐浴的,雨后园中的植物仿佛都更加活泼妖娆起来,娇艳欲滴的绿色蕉叶,青藤爬墙的花朵初现,一叶叶泛着水亮的绿光,一木木舒展出生机,更映得古园中的陈设一番古朴韵味!书画艺术老师们各自取景,要把这一幅幅美景装在相机里,印在心理面,带回北京去,用画笔再将此情此景描绘出他们心中的美好!
匆匆的午饭结束了,我们采风团今天真是高效率,下午有赶到了著名的“乌镇”。 乌镇位于杭嘉湖平原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地当水陆要冲,古处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乌程、归安、崇德、桐乡、秀水、吴江、震泽)交界之地,古人称它为“姑苏留都之前户,嘉湖浙甸之后屏”。 乌镇名称从何而来?据传,古代有一姓乌的将军,为讨伐叛臣,力战死于车溪河畔,后葬于此。人们为纪念这位乌将军,就将这里取名乌镇。当然,这只是传说。但乌镇的历史确实比较古老,据考证,乌镇东栅谭家湾(新春村)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马家浜文化,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
在中国江南水乡如珍珠撒落的美丽小镇中,乌镇以悠悠飘荡的历史文化气息别具一格。除了小桥、流水、人家,原汁原味的古镇风貌,这里留有战国时代的遗韵,太平天国的故事;由宋至清,这里出了161名举人,其中进士64人;历史上很多达官高士,也在这里修建园第别墅。一代文学巨匠茅盾的故居,更为古镇增添静雅之气。
这种“新鲜”的感受不仅在于景,西栅不论何时,都很美丽,晨曦中,雾蒙蒙的水烟在小河的尽头缭绕,小渔船在远处晃晃悠悠,人在画中游,靠岸时,渔船上的老伯伯还会招呼你。黄昏坐在河边,看一本书,呆看着远去的轮船航班到杭州、到苏州,自古烟雨江南原来就是这一隅灵土。乌镇,是一个世外桃园,古时文人墨客在此吟咏风月,畅怀叙谈,而更在于那无处不在的让人放松心情的休闲气息,一程渡船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在进入西栅的那一刻被拉长,随着西栅的渐渐临近,现实世界的喧嚣与浮躁慢慢地一点一点的被卸下,在这片碧水环绕的独立的空间里,有足够的文化与体验的乐趣,让心情放个轻轻松松的假期。
漫步在乌镇,白墙灰瓦下,木窗敞开,木门微开,石板路上,用力踏着步子走一走,身边小铺内传来阵阵乌镇小吃的香气,耳边轻轻响起商家们的叫卖声,让我们的书画老师们一下子仿佛全都沉静于古镇的生活中了。漫步在河岸边,迈上一座座小桥,午后的阳光,暖暖的照在我们身上,水岸旁的杨柳也懒懒的舒展着腰身,偶尔有几只柳条垂入河水,秋风微微扫过,那份惬意,那份悠闲,实在是我们在北京所难以寻得的。更为难得的是乌镇真正有那移步换景,处处是景的美!
美的实在不想情意离开,采风团的老师们也不仅品尝了乌镇小吃,还带了小纪念品,每个人都怀揣这满意~
离开了乌镇,我们还在导游的引导下来到了杭白菊的生产基地,在这里,热爱茶饮的书画艺术老师们,自然也没有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个个都收获的满满的。
明天将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站,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