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仙李白的一生

(2023-08-09 10:26:25)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教育

根据《新唐书李白传》《草堂集序》等史料的记载,李白是东晋时期西凉国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隋朝末年,他的先祖因犯罪而流徙到西域碎叶地区。 他的父亲李客 常年在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经商,于神龙初年(705年)带着时年5岁的李白以及其家人,从西域长途搬迁到唐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 也有一种说法称,李客在李白出生前就已经迁往四川,青莲乡才是李白出生地。 不论李白出生在哪,他的祖辈已经在西域生活上百年。作为中国西部的边境城市、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碎叶城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李客 这里已经积累了丰裕的家财。 李白的家庭富裕到什么程度,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不过我们可以从侧面推断出来。

在古代,特别是宋朝活字印刷术普及之前,穷人家的孩子大多是读不起书的,而李白自称在五岁时就能诵读当时的启蒙课本《六甲》,在四川生活的二十年能够手不释卷,并培养出了过人的诗赋才华,家里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做不到的。 李白十几岁在蜀中时,就结交了诸如赵蕤、元丹丘这样的名士,一定程度上是沾了父亲李客的光。在二十岁时,他的诗作能够得到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同为文学大家的礼部尚书苏颋的赞赏。 李白出川游历后的经历,更是说明了他家境的殷实。他怀抱远大的政治理想,仗剑远游,去到处结交诸如宰相张说、安陆州裴长史、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等有头有脸的人物,每遇到一位都积极展示自己的才华抱负,同时也准备了大“红包”,便于向对方推销自己。 他仗义疏财,花了很多钱在同市井之徒喝酒行乐和女人身上,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也慷慨相助,出行前随身带的三十万金逐渐见底(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而当时一个州官的年收入不到五万。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千金散尽还复来就不是普通人能够抒发的气魄。不愧是家里有矿的人物。

李白的一生共经历了四次婚姻,“包括同居这种‘事实婚姻’”。 先来看看他的第一任妻子许氏。许氏的祖父是唐高宗时宰相许圉(y)师,因此许家家门显赫,远胜过商贾身份的李家。 而且李白在给安州裴长史的信中,坦言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自己是许相公为自己的孙女招上门夫婿进来的,已经在许家生活了多年。 许家小姐不但不嫌弃他,反而欣赏他的才华与理想。从开元十五年(727年)到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十三年间,尽管李白好游山玩水、寻欢作乐,许氏仍在经济和精神上给予他较大支持,还为他生了一儿伯禽和一女平阳。只可惜许氏去世得早。 李白接下来找的两位对象都是同居关系,没有名义上的婚姻。前者为刘氏,史料没有记载她的具体身份,但通过李白的诗句,我们知道刘氏讨厌李白的放浪形骸,要与李白分开。 之后,李白又和一个东鲁地区不知姓名的妇人同居,还生下一个儿子李颇黎。颇黎是当时西域胡人对玻璃的谐音叫法,可见李白给儿子取名也是带有胡风色彩。 李白之所以只和这两位同居而不正式成亲,可能是觉得门第不高,不能给自己带来足够的政治资源(也有说法称这两位女子是李白的小妾)。 李白最后一任妻子宗氏,其家族名头更响亮,是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宰相宗楚客之孙女。宗楚客在任时依附武家和韦后势力,权势很大,但是在唐隆政变后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铲除。宗楚客虽然伏诛,家道中落,但是宗家在当时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李白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入赘了宗家。 李白作为商贾子弟,又对婚姻有着比较功利的思想,即便是受到其他人的鄙视与嘲讽,能够和这样的妻子结合,对他来说也是无比幸运的。

贵人相助 挚友请客与粉丝打赏 不过问题来了,李白不怎么顾家,常年在外游山玩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走亲访友,即便是出门的时候妻子给了比较多的钱,出门这么久也会花光啊(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那李白又是怎么支撑下去的? 首先,他的朋友也很不一般。他在蜀中有一个道士好友元丹丘。在蜀中时,二人就倾心相交。等到李白第一次赴长安没有收获时,元丹丘便邀请李白来嵩山一起修炼,李白在嵩山住了几个月。 李白对多年好友也是毫不客气,让人家有什么好酒都拿出来,不要藏着掖着(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好景好酒好朋友,要不是李白一直想着建功立业,四处闯荡,他可能一辈子在这里享受被丹丘生罩着的生活了。 李白另一位重量级好友是贺知章,时任唐朝廷的秘书监。贺知章也是著名的酒鬼(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与李白等七人并称“饮中八仙”。二人互相欣赏,结为莫逆之交。 贺知章经常请李白喝酒吃饭,一次,两人喝酒没带钱,贺知章直接掏出腰间的金龟饰品当酒钱付了。李白每次想到这些往事,都不由得感动流泪(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除了这两位,一些挚友如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还有孔巢父等竹溪六逸,唐朝名将郭子仪,宰相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日本僧人晁衡等人,都在经济和政治上支持过李白。还有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多次留李白一家居住,在李白晚年也接济了他。 还有一群人,是李白的狂热粉丝。李白的好友中不乏一些他的好友崇拜者,但大多经济条件一般。而那些花功夫追星给李白“打赏”的,不乏大户子弟。其中最著名的是原泾县县令、诗人汪伦。

李白名动天下后,走到哪里,就会有一些粉丝前来寻求见面,然后给李白一些赠礼。所以,李白如果没有在战乱之地,再怎么穷困也不至于饿死。 自产自销 一手卖文,一手经商 盛唐时代,文风大盛,上流社会中特别推崇诗文和艺术名家。李白之前结交的文学家李邕,十分擅长碑文,不少人用厚厚金帛请他来写,以致于他累财数万。 李白名气那么大,自然少不了想要买他的墨宝,或者花钱找他写作诗文的人。尤其是李白在翰林院的两三年里,接下了许多应酬之作。除了金钱报酬之外,也常收到茶叶、美酒等食物报酬,甚至不排除一些小贿赂。总而言之,可能在翰林院的这几年,是他自从出川后收入最多的阶段。 靠文笔赚钱,在当时是有排面的。但是靠经商赚钱,在商人地位低下的唐朝,在尊崇儒学的齐鲁大地,可就不是那么光彩的事情了。所以,李白应当是做了一些生意以赚取收入,但是他较少在自己的诗文当中提及。 作为商贾子弟,他抓住当时李唐王朝推崇道教的国策,同他的一些道士朋友一起炼丹,然后把丹药拿去售卖(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他在后期置办了一些产业,或许还和他人合伙做了一些生意(穷与鲍生贾)。 还有一种推测是,李白作为当时天下第二剑客,曾经开过类似武馆,教授学生剑术。他有一个叫武十七谔的门生,在安史之乱时帮李白的家眷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在乱世没有点功夫是难以做成这件事的。所以,李白在这方面可能也收取了一些学费。 作为有妻有儿的中年人,他再浪也不能像年轻时那样豪掷三十万金花天酒地,所以是花了一些精力在经商上面。 不过,他的生意应该也没有多大,不然晚年也不会又穷困潦倒到需要妻子支持和好友接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