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马拉松,我的跑(11)
(2011-10-30 02:03:48)
标签:
马拉松狂奔的蜗牛杂谈 |
分类: 跑遍天下 |
@ 不管你是谁,磨屁股你肯定不陌生(坐办公室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或者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单磨屁股;或者一大群人一起磨。在后一种情况下,如果每个人磨屁股的时间比较长,且水平又很高,那就是专业化的组织了。
我不善于单磨屁股,因为一个人总是提不起精神,磨得没意思,不一会就厌倦了。所以,我总喜欢找一个专业的组织。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我屁股比较小,虽然体重不大,但是放到椅子上的压强可不小。于是,即便在专业组织里,我也撑不了多久,还得痔疮。看来,我天生是个倒霉蛋。这又能怪谁呢?得了痔疮,就得停止磨啊!不幸的是,这个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太专,不允许你中途搞其他活动,甚至与磨屁股相关的活动也一律禁止;且里面的其他人都耐得住,即便生了痔疮,也能够死撑。我不是硬汉,我挺不住,于是只好退出。我相信,和我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也一定不敢再去那个组织。以后,我在其他的磨屁股组织内,找到了另外几种活动,这样一切才好起来。
——回答放牛娃:我为什么退出“跑乐”
@ 离开“跑乐”大概已经有一年了,同时在北京的跑友群里混迹也有一年了!其实,自从好友天高云淡离开“跑乐”之后,我大脑中对它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那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TNF群碰到了顾冰,这才又回到了那许久的从前。
单个的人总是需要依附一个组织,人人都向往被他人肯定和认可。个人如此,一个组织也无不是这样。一个组织的作用是给个人以充分发展的空间,让位于其中的个人自由发展,以帮助他实现个人发展的最大可能性。这就需要一个组织的高度包容性与开放性。一个组织可以有原则,毕竟“挂驴头卖狗肉”的荒唐事儿不少见,有个基本的规范是一个稳定组织的必然题中之义。但是,倘若组织打着基本原则的幌子,封闭自己,目中无人,造成严重的单一化倾向,那么它未来的发展前途是可想而知的。
好友李泳在《牛津的落跑同学》中指出:好学校未必适合“好人”,从好学校出来的“好人”,未必真的是那个学校“培养”的。但好学校有一个好处,就是为同学的自由成长提供好的环境——剑桥校友陈之藩先生回忆他和一个朋友对话,那朋友说,那两个老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生物,让生物生长;别的所谓‘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矿物,让矿物定型。”说句毫不客气的话,“跑乐”就是“造矿物”的作坊——一个只知道为比赛而比赛,专业化程度过高(是不是全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而多元性不足的机械、单调、封闭的组织,其生机和活力可想而知。
在古老的大森林里,如果只有一种食肉动物,那么它们会自相残杀而最终灭绝;如果只有一种食草动物,它们最终会由于数量过多,吃尽所有植物而灭绝。
我的“跑乐”啊,何去何从,我这个曾经的圈内人、现在的局外人只能说这些了!
一声长叹——唉!实在是,伤不起啊!
@ 读敦煌变文《悉达太子修道因缘》,奇怪它为什么写得那么简单,让人没机会接受“直指人心”的教诲。一个人并不能只靠坚韧做成任何事情,老佛爷(佛祖释迦摩尼)也不该例外。他也许孕育了“东方神秘主义”,但当然不会明白“物理学之道”。我只想对马拉松赛道上的某些专业运动员说一句:做成一件事,坚韧之外再坚韧真的很重要,但是一次成功的比赛还需要其他的品性,比如变通——不同比赛的不同发挥,等等。此外,比赛之外还有生活。生活也是除了坚韧之外还需要其他的品性。因为你不可能一辈子都是顶尖水平,你迟早要从冠军台上下来,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这才是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最大的现实。更何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运动员的成就和影响能够与佛祖释迦牟尼相提并论的。
特别关注:
2.好友十佳光棍2011年新浪读书频道新作《西行记:川藏线的那些日子》记载了2011年夏天单车骑行川藏线的一些故事,描述了旅行中的一些见闻心得以及路况记录,欢迎过往的朋友造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