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武大读书的时候,那时中长跑没有系统正规的训练,不是自己没有时间,而是没有教练指导,身边也没有像样的跑友,所以寻找马拉松良师曾一度成为我研究生生活中的主题。成天不搞科研,搞运动,按照我导师的话说这就是不务正业。不过,我从不怕被扣帽子,因为我的论文按时完成,课堂的PPT发言也很积极。更为重要的是,每学年结束的时候,所有科目几乎全是A或A+。人正不怕影子歪,我依旧追寻马拉松,日日我行我素。直到某一天,在QQ上无意中结识了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位跑友——魏教授。后来,我们聊了起来,……再后来,我认识了杨科林(英文名字
Clion)教练——一位美国芝加哥大学运动训练学的博士。至此,从珞珈山到瑜伽山,中间是一条长长的纽带——东湖,每周末我踩着这条纽带跑向华科,训练结束后,又踩着这条纽带从华科跑回武大。如此往返,乐此不疲。
有了马拉松良师,那个得劲心情真是难以言说。跟着杨教练,我学了不少基本的训练理论和规范,其中有很多是我不曾接触过的。这对于求知若渴的我来说,无疑是一道丰盛的马拉松大餐。嘎嘎!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从实践中通过理性抽象而来,为的是以最快且最为节省的方式传递延续下去。然而,一种理论的真正延续绝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抽象延续,而是还原到每个具体的个人身上,这便是理论的还原与生活化。马拉松理论也是如此,因其自身的有限性,一段时间之后差不多就可以全部搞定,剩下的就是个人如何结合自身的条件,运用这些已经学过的理论和规范逐步提高自己的跑步成绩。
马拉松理论在我身上的还原,由于实践的不充分性与滞后性,它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的。在教练的带领下,我和队友们进行了长期刻苦的训练。训练的强度、动作的要领等,需要在无数次的自身意识与自身动作的磨合中反复回馈与修正。于是,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比赛中,我总是有新的收获和切身体悟。尽管在此过程中非常辛苦,但是这种不断有所得的状态于我却是一种享受,一件快乐的事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这些马拉松理论,要不断地去探索、实践它;由于实践的不充分性和滞后性,有时需要一种非常态的时空以弥补这种常态下的实践缺陷。因此,如能抓住一些重要的机会(非常态的时空条件),那么你将不断有新的收获与体悟。在理论指导下的自我,潜能得到了发挥与实现,试问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感到快乐的呢?(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