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功夫熊猫》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工夫,何来功夫?

(2011-03-30 08:33:50)
标签:

影评

功夫熊猫

娱乐

前面我写了一篇关于《功夫熊猫》的观后感,其中写到熊猫达到武术最高境界,靠的是自己的顿悟。引来博友飞跃骑士的质疑:熊猫是天才,也只有他才能顿悟至“道”;平常人则无法通过顿悟的方式去把握“武功秘笈”。 
 
熊猫是不是天才,留待下篇再做讨论。到底“顿悟”是不是熊猫练就“无”字功夫的唯一方式,却是值得一个深思的问题。 
 
我们再回到《功夫熊猫》的故事情节中,其实熊猫的“顿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师父的慧眼和独具匠心恰到时机的引导,再加上他们师徒之间数十日不间断的苦修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已为熊猫潜能的发挥造势。“顿悟”之前,熊猫哪晓得“潜能”何在——“I don’t know.I was getting cookie.……This is just an accident.”于是师父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训练方法——美食激将法。经过反复不断的训练,熊猫的潜能得以展现,但此时他还没有完全进入澄澈空明的境界。只是后来,在逃亡的路上鸭子父亲的一句话,陡然惊醒了熊猫。在随后与太郎的恶战中,熊猫的潜能不断地被激发出来,以致最终达到了武功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通观全片,如果没有师父的苦苦训练,如果没有熊猫至死不渝的坚持,是难以达到这种境界的。可见顿悟与渐修并重的道理了。 
 
于是,回到南能北秀的偈语上。(相关文章可参照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2edea00100qelr.html)五祖三更传授慧能心法时,曾再三证诘他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旨,促使他进一步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他才言下大彻大悟,遂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死;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不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代表了禅宗六祖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在此之前他舂米数月磨练心性,还有后来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而后修持了十五年的经历。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顿渐并举的道理:“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因此,禅宗也是顿悟与渐修并举。 
 
可见,功夫熊猫的顿悟,其前提也须有严谨修持的工夫层次存在——渐修苦练,才能达到这功夫的至高境界。一句话:没有工夫,何来功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