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功夫熊猫》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1-03-27 10:02:23)
标签:

影评

功夫熊猫

娱乐

分类: 文史哲思

Your mind is like this water, my friend when it is agitated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see ,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 the answer becomes clear.  
 
你的思想就如同水,我的朋友,当水波摇曳时,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  
                                                                    ——《功夫熊猫》经典台词  
     
    美国电影《功夫熊猫》播出后,在我们当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有声讨侵犯中国知识产权的,有呼吁抵制收看此电影并称之为“爱国行动”的。我不想对这些现象做深入的评价,只需看一下奥运会现场上中国民众的开放包容心态,就足以对这些人嗤之以鼻了。“There are no accidents”。  
  
   《功夫熊猫》严格地遵守着经典西部片的结构和童话故事的潜规,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不深不浅,易于消化。影片中所表达出的教育思想,既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又同时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具体表现在我对此影片提出的两个问题和解答:  
    
    第一个问题:武功的最高秘笈是什么?  
  
    经过数日的苦练,功夫熊猫的潜质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便跟随师傅回到山中。恰在此时,中原五侠客去拦截太郎落败而归。师傅当即按照乌龟大师的遗旨,把龙之典传给了熊猫。这个连师傅都不敢看一眼的武功最高秘笈,随着功夫熊猫战战兢兢的打开之后,原来是“blank”—空无一字。师傅得知后也被搞糊涂了。等到全体村民集体逃离山谷时,鸭子父亲的一席话:“The secret ingredient of my secret ingredient soup is...nothing. To make something special ,you just have to believe it’s special.(我私家汤的绝密食材,就是……什么都没有。认为它特别,它就特别了)使得功夫熊猫茅塞顿开,一下子领悟到武功最高秘笈的真谛,即中国古代道家的“无”和佛家的“空”。  
  
   《庄子·外物》中有言:“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筌、蹄与言既然都不过是一种工具,那么又何必耿耿于怀而著于此呢!一旦进入意义澄明空澈的境界中,就可以将这些工具全部丢弃。如果执迷于这些工具上,反而阻碍了真道的体证。功夫熊猫就是顿悟到了龙之典的真正要义,达到了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逍遥”境界。所以武功的最高秘笈就是——空、无。任何拘泥于体制化的构架的思想和行为,都失去了体道的纯生发势态。这也正是慧能禅师的偈语真谛之所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功夫熊猫》成功的继承和阐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二个问题:功夫熊猫的父亲为什么不是熊猫而是鸭子?  
 
    影片一开始就给人一个滑稽可笑的场面:被父亲的吆喝声从睡梦中惊醒的熊猫极不情愿的走到卖面的店铺,我们发现他的父亲居然是一只鸭子。大家会认为,美国的电影本来就富于幽默,何况这又是一部动画片,父子之间的异类对比更能使观众产生“幽默感”。其实,我觉得这是导演的别具匠心。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这里指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家学——父子亲传。中国有句老话叫: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种狭隘的传授方式和观念,使得中国历史上的好多技艺都成为绝学。而这部影片的导演恰恰则创造性的改变了这一观念,使得鸭子父亲可以将自己辛苦经营的面铺小吃店及其经营方式毫不保留的传给熊猫儿子,虽然这只熊猫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打破了中国这种古老而又陈旧的家教做法。  
  
    可以说,通过这部影片充分了展示了美国多元开放文化价值观的包容心态何其之大,无论是对于我们的企业的未来发展还是家庭教育的深入,都是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功夫熊猫》确实超越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因素。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看过《功夫熊猫》决不能仅停留在狭隘的表面形式的“是非之争”,更重要的是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扬其精华,改其糟粕,为我所用。反观我们现下的教育现状,功利主义的评价标准深入人心,教育工具理性被奉为“最高秘笈”,重视逻辑思辨的教育忠实信徒们一如既往的忽视直观顿悟思维方式的存在,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改革的一大弊端。假如承认教育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其利弊得失理所当然应该由所有中国国人而不只是教育家来承担责任。明白这一点,我们要深刻反思:看完《功夫熊猫》后,除了上面这些不太“安分守己”的想法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