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吗?
年少时,酷爱古装剧的我,在好人被屈杀前的千钧一发,总期盼着有人策马高喊“刀下留人”,遂手持免死金牌,威风凛凛地把人救下。尽管长大后,才傻傻发现,此情此景“刀下留人”的成功率十有八九,但我还是会为此揪心不已。
那么,问题来了,这免死金牌难道就真的那么管用吗?它真的是金(质)的吗?且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这“免死金牌(丹书铁券)”之父是西汉的汉高祖刘邦,当年,刘邦带着一帮穷哥们儿,合伙打下了江山。年终分奖,为了兑现自己当年和弟兄们共保富贵的承诺,他在坚硬的铁铸券书上用丹砂写下誓词,“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而就是这样一枚看似平凡的勋章,却是我们常说的“免死金牌(丹书铁券)”。然而,当时它还并不能免人之死,顶多就是一个表明自己不凡身份的物什罢了。
但在南北朝后,它的作用可就大不一样了,它不仅可以代表被授予者的不可一世,更有“护身符”的巨大作用。
相传,宋代的赵匡胤因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在从后周柴氏手中夺取政权后,赵匡胤的第一道圣谕就是赐柴氏免死金牌(铁券文书),并为子孙立归,以庇佑柴氏。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在小说《水浒传》中,看到“小旋风”柴进家“丹书铁券”的原因了。
然而,却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赵匡胤一样靠谱,朱元璋就是一个反例,但“君无戏言”,对于那些拥有“免死金牌”的大臣又该怎么办呢?朱元璋下诏,愣是让“免死金牌”的作用大打了折扣。他规定,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免死次数少,孙子不宥。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造反之初,就忙里忙外。开国后的朱元璋,自是不忘李善长的功绩,并将丹书铁券赐给他。然而,伴君如伴虎,深知朱元璋为人的李善长,愣是二话没说,辞官回了家。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跑,已为时晚矣。数几年后,就因胡惟庸造反,朱元璋愣是红口白牙地说李善长是幕后黑手。“免死金牌”愣是没起作用,可叹全家数十余口无一幸免。后据史料载,在被朱元璋赐予免死金牌的开国大臣中,只有两位得以善终,其余皆守着免死牌被杀。
最后,有人问,如此说来,免死金牌应该是金(质)名牌的了?此话差矣,其实,它既不是金的,也不是个牌子,而是一块半圆形的铁板。最早,因牌文用红色墨笔填色而得名。在这封“丹书”的内容里,一般都明确地记载着赐劵日期、赐券对象,以及被赐者的功勋和特权。为防止假冒,“铁券”往往还要被分成左右两半———右半留于皇宫,左半由被赐者保管。
其实,“免死金牌”只是在封建王朝下的收买人心的产物,于皇帝有笼络人心之利,于大臣有心理慰藉之益。这“自欺欺人”的把戏,不仅真实的反应了每一位大臣的复杂心理,更反映了一个封建王朝命运的自哀与悲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