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民渡江”故事的真假之辨
在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有这样一个场景:诸葛亮设计用火攻打败了夏侯和曹仁两队人马后,劝刘备弃樊城,取道襄阳抵抗曹军。可刘备放心不下百姓,诸葛亮于是令士卒昭告新野及樊城百姓:愿随行者可一同过江,不愿离开者可留下。两县百姓齐呼“愿随使君”,于是与子偕老,河口两岸哭声不已。自知理亏的刘琮不敢见率百姓到襄阳的刘备,于是,襄阳城的百姓总计十余万,纷纷负箧行车,追随刘备而去。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刘备“携民渡江”的感人场面。
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演绎,那么“携民渡江”在历史上是否为真实呢?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辆)……
其原文的大意是说,荆州的刘表死后,刘琮被蔡瑁拥立上位,为荆州之主。为止于江夏刘琦和樊城刘备兴师问罪,刘琮决定将荆襄九郡拱手相让于曹操。曹操顺利地得到荆州,措不及防的刘备被迫退居樊城。退居前的刘备最终决定不予反抗(夺取荆州),退居他处,其主因是事过突然,仅短期战备也需数年之久。于是悲愤的刘备带着他的十几万部下(含百姓)专程绕到襄阳,令兵卒向刘琮问话,理亏的刘琮自是不敢与其相见。这样才会因此有了刘备“携民渡江”的历史史实。
话说到这儿,一个疑问就产生了,小说中所写的十余万百姓怎么成了正史中刘备的部下了呢?其实,小说中所说的十几万百姓确为渲染刘备仁爱的虚构,其实这十余万人中多为有刘备部下的百姓。试问,若刘备当时果真有十余万作战有素的精兵,并提早的备战的话,历史或将被改写。
终于,历史在不经意间被罗贯中《三国演义》所演绎,在其极力地渲染下,“携民渡江”的故事最终被人们所熟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