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文】高校教师并没有给中国“抹黑”

(2014-11-16 03:18:11)
标签:

高校教师

辽宁日报

分类: 文以载道·文学


    批评,也是一种褒奖

               ——致辽宁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

 


  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极为诚挚地写下这封信。

  连日来,辽宁日报刊发的题为《请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的署名文章,在北京部分高校引发了强烈关注,各高校教师纷纷通过多类社交媒体转载、评论,似乎已形成了一种自我批评、自我回醒的良好态势。作为学生,能身处于有如此“知错就改”学风的高校而深感骄傲,也为我国能有敢作敢为的媒体感到高兴。

  然而,在我内心,却对贵刊有些说法存疑,特与贵刊各位编辑老师一同交流。

  我国孕育了五千年的源远文化,似乎每一段历史都值得让我们细细品味。然而,一个如此让人敬仰的国度,一个曾被誉为“礼仪之邦”的国家,现在那些一度令外国人慕艳的有关于“礼”“义”之类的信仰,现在又到了何处?或许每个人都心照不宣。那些深深于根植在民族脊骨,却又被太多社会戾气所湮没的华夏传统美德,渐渐地被大众所遗忘。取而代之的是那一颗颗疲于奔命、唯利是图、容慕功利的心。

  因此,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被人关注,太需要温暖了。所以,一些知识分子才勇但社会之责任,振臂高呼。然而,百无一用是书生,似乎是他们的声音太微弱了,仅有 “匹夫之勇”还远远不够。他们愿意表达自己的诉求与寄托,却少有人倾听,故而,内心抑制不住的火热喷不而出,在言语的不经意间,向学生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或许,这无意而为之的表述是更愿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我国所面临的发展处境,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坚定壮志报国的决心。可能,这其中会有着一些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但不可否认,他们大多数人的出发点是好的。而在这其中,教育主管部门该如何及时疏导教师心中的负面情绪,是全社会所应该共同关注的。

  多年前,红极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备受追捧。人们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之时,是否也能辩证地关联到自身,检点自己的(道德品质)缺失呢?或许,我曾经曲解了对“爱”的理解,认为只有一贯的赞许,一味的表扬才是对其最好的褒奖,然而事实却是,适当的批评辅以意见的良方,才更易使其快速发展。其实,批评并不代表着不热爱,它似乎更像是不加修饰的善意提醒,让“爱之深,责之切”有了更完美的诠释。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在对外立场上,我们心之所向,从不让步。只有在那时,我才能切实地感受到大家团结一心的温暖。几年前两个异国留学生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在地铁肆意地辱没中国,招致整节车厢中国乘客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中国作为有担当的大国,从不轻易剥夺民众的说话权利。这也是我国对传统美德“包容”“厚德”的弘扬与传承。

 “批评”作为民众的一种建议方式,是“说”的外延。试问,哪一样决策文件的出台不是在“民众说”的基础上出台的,哪一个腐败的大案要案不是在“民众说”的举报下侦结的?

  我们多希望高校教师口中“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但愿不白说”的无奈能尽早地消失,真正使知识分子能重新审视蓬勃发展中国如今的新变化!

  最后,我们也要由衷地感谢《辽宁日报》编辑部对此事深度关注,我们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教师这一个庞大而又神圣的群体,因为他们才是根植于祖国栋梁之才的中坚力量。

 

凌晨3时(初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