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世界人生(2)聊宇宙
(2025-05-06 13:23:09)宇宙世界人生(2)
聊宇宙
题记
在整理旧稿中找到了多年前的一篇文稿《从宇宙谈起》,这是由当年老院长高亮之先人几首哲诗引发的,文稿中尚可看出我们请教、施教的文句。念故人,打算将此文分解成几篇结合当前认知的思想发稿。
从宇宙起源聊起
——为散心而玄远闲聊
经历了战争动乱的过来人A友,特别珍惜而今国家强盛和来之不易的安定岁月。他,在年2016年国庆节,一口气写下了六首歌颂祖国的诗篇,用电子信件发送给朋友们。
B友读后,为其赤子之心所感动,借其诗句“天眼直径五百米”(我国创新的天文球面射电望远镜)。于2016年重阳前写了个五字句的诗意回复之以助兴。
“五百米天眼,探宇宙起源。
九百万江山,发世界强音。”
B友于下午午睡醒来在床上想想,觉得“探宇宙起源”
但是,央视“科技之光”栏目(cctv-10 2016/ 10/31)报道说,“天眼”有助于“宇宙起源的研究”。我们就看他们的研究成果了。
A友回信说:
宇宙还在不断扩展之中。爱因斯坦认为:宇宙是有限而无界的。
B友还不理解。又问道:
“有限而无界”不好理解。通常是有限就有界,无界就无限。
A友解答说:
我的理解是:宇宙的总质量是有限的,并不增加。但是宇宙一直在扩展,因此没有边界。
B友得到启发,进而满有兴致地聊起自己的看法:
“能量转化一个道理。生命是由能量转化的,生物进化的起源是能量,而能量是守恒的。”2016年12月21日CCTV-9纪录频道《自然2016-355生命奇迹》这样说的。由此使人联想到自然界动物——不,应说是一切“生物”的葬礼,都是一个盛宴。死者的剩余“能量”被分食了,转化为尚有生命力者的体内能量。植物也是这样,落叶与朽木的剩余“能量”,则给生气盎然的草木提供了新能量。大自然就是这样地转化着。
也听有宇宙学家说过:“发现星系彼此之间在相并或远离。推测是宇宙在扩展膨胀。据天文学家观察,距离地球最近的月球,也每年约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呢。
这个“宇宙扩展膨胀”新的论说,似乎有助于我们用来解读老子对宇宙起源的哲思。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这句话含有两层意思,一说“有”是万物之母,二说“无”是“有”之母。直白地说,“无”就是万物世界的老祖宗。这么说就比较通俗点了。而道家阴阳互动的“太极图”更直观,并有深刻的内涵,它高度概括了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颇可说明这些物质世界都是在“有无”——“阴阳”互动中生成的。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进而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难理解的就是“起源”问题。“道”如何生一,如何在一片迷茫虚无中就产生了一个世界呢?
老子认为万物是由他说的“道”扩展而来的,万物的本原是“道”,而道不是生灵不是神,也不是物质,是“无”。
这里说的“道”,可以理解为宇宙未有之前的模糊状态,什么也没有;以后才由之产生了最初的物质“一”,这就是所谓“道生一”;有了物质一,就可分出阴阳二极了,即所谓“一生二”;有了阴阳二极的互动,就有了不断新生的基础,即所谓“二生三”;于是万物生焉,即所谓“三生万物”。一个繁华世界就此由“道”逐渐“扩展”而形成了。
当然,这个世界不是整个宇宙,只是宇宙中极小的一部分天地,中国古人只知道东亚中原的这一小片土地,处于世界的中央,称之“四海之内”,中国这个国号就这样来的吧。现代人眼界扩大了,知道人类的家园地球,还有太阳系、银河系等。
西方哲思也认可“有无互动相成”之说,但认为“有”为始,而老子则认为“有生于无”,“无”为始。这是东西方哲思的原则区别。
“有生于无”的哲思。不就是说宇宙万物是由“无”(“道”或曰“自然”)扩展出来的吗?若用“自然”来解释“无”,就更能说明物质、生灵是从“自然界”衍生出来,而且质量是不变的。“质量守恒定律”也称“物质不灭定律”,在自然界,物质既是不灭的,当然也不会增加。不灭也不增嘛。但因星球间相撞、爆炸、膨胀的运动常有发生,边界可能会因之扩大,而总的质量是不变的。之所以爱因斯坦说:“宇宙是有限而无界的”。
能用西方现代顶级物理学家的学说,来解读东方二千多年前老子的宇宙哲思,这可算是东西方古今智慧玄远的结合了。
A友与B友正满有兴致地玄远闲聊中,引起了C友的兴趣,也加进来闲聊。他也有他的见解。
C友认为:
人类的起源可以探讨,地球的起源、太阳系的起源、银河系的起源,都可以探讨,而宇宙的起源是无法探讨的,也注定不会有答案的。就像基督教说万物是上帝创造的,那么,上帝又是哪里来的啊?
B友认真思索一会,据其所言分两点回答道:
1、C友这样说法明白肯定好懂。天体中什么可以探讨的,什么无法探讨的,都给于明确了。如果说宇宙有起源,有始终的话,那必抬出一个“神”(上帝)来充当宇宙的造物者,这不就掉进有神论的陷阱了吗?唯物史观则变成了唯心史观了。他在这里提出神与宇宙的关系问题。持否定的观点。
查看古籍,早在《庄子·秋水》里,也就记载到宇宙之无穷尽了。庄子曰:四海处于天地之间,不像小小的蚁穴处于大泽里吗?中国处于四海之内,不也类似于小米粒处于大粮仓中吗?而我处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树之在泰山也。叹四海在天地间之渺小,叹中国在四海间之渺小,叹“我”作为人类一员处于天地间之渺小也。
庄子善用具体事件来说明深澳的道理,老子则用一个道理来说明另一个道理,难以一目了然。但他们俩对宇宙对哲理的观点是一致的,故通称“老庄”。
2、“宇宙起源”问题与老子的“有生于无”哲思。
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大自然,万物都从大自然进化而来的。科学的进化论解答了这个难题,进化论虽是西方现代科学的成果,而在哲思上似可追溯到我国春秋时代老子“有生于无”的智慧。
这就是老子的“道”要比宗教教义符合现代科学,是一条宇宙发展唯物史观的哲理。
老子的《道德经》距今太久远了,非常难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那个深奥的“道” 是存在的,但又无法用通常的话来表达。因为“道”的本源 “无”,是万物的母体,人的语言和文字等都是“有”,“有生于无”只是“无”这个母体的一个局部。用局部来解释整体,怎么解释都不可能是全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C友又接下去聊:
哲学家对于宇宙一切物质的起源,宗教都设定为上帝造就的,而老子的道家更高一筹,认为是“道”。而且“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类不可知的。孔子的儒家从现实出发,是探讨如何帮助统治者管理教化人的,是搞政治的;而老子的道家则是探讨精神世界的,是搞哲理的。所以孔子许多问题也要去请教老子。
这就是哲学与宗教教义的差别,尽管宗教也谈哲理。
宇宙起源问题,至今的宇宙学界也没有个准确的说法。有的学者还说:“宇宙膨胀说也带出一个问题:宇宙既能膨胀扩展,必然有一个开端。那就连接着又会引出一个问题,在宇宙开端之前有物质存在吗?”意即没有物质又怎么开端,怎么扩展呢?
故此,C友言:
老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同时代人,老子比孔子长20岁,庄子的《南华经》有记载他们的关系。鲁迅的名篇《出关》一文,曾用杂文的形式描述了孔子向老子讨教的故事,可能就是以此古籍为依据。说是孔子最后一次拜见老子毕出门离去后。老子对门生说,“他与我还是道不同啊!我是走流沙的,他是上朝廷的。”
再者,老子是研究人类的精神世界,探讨终极智慧的,所以只好出世去函谷关外走流沙,寻个清静去处归隐以探讨精神思想学问;而孔子则是要帮助统治者治理国家,所以须入世走朝廷,靠主政实权的王公追求建功立业。他生前没有成功,死后数百年时来运转了,终于被封为万世师表,享誉至今。但究竟还不是终极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时政的潮起潮落,也时有进退起伏。
还有一点应予以区别的是,作《道德经》的李耳老子,是我国最早探讨哲理的思想家,他生活在春秋时代,不知所终。千年后的东汉末年才出现了道教组织,著名的有“五斗米道”等,自诩以老子的“道”为最高信仰,但其创始人是张陵,被尊称为张天师,也有众神仙的神像,变味了,成为有神论的宗教。所以老子纯哲理的“道”与道教的“道”还是有区别的。
B友又顺此又聊起几十年来学习哲学的体验:
40多年前文革动乱后的1970年代初叶,思想被搅乱了,那时从1950年代起学政治经济学高潮,曾一度转入学习哲学,还推荐了一本杨荣国的《中国哲学史》,所在单位给每个干部发一本,试图以唯物主义哲学理顺思想。当时,我们听个哲学讲座,讲学者以批判康德的
不过,脑子里也打了个问号。整个宇宙都可知的话,在时间上也是以百亿万年计;在空间上,则一个银河系就有无数像太阳系这样的恒星,宇宙有多少个银河系啊!人类在茫茫宇宙面前,能知道多少呢?能把
哲学是探讨终极的,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最好不要参杂短暂的时政。要不一旦时过境迁,你的哲学体系与你的著述都白废了。有人评论杨荣国的《中国哲学史》,说:“这本书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哲学史观都有个详细的解说介绍,相当完整。可是,其中有一些文革的激进思想,这些思想充斥全书,批孔,批刘的内容都有。”慨叹一本很不错的书,因此而废了。《中国哲学史》著述者杨荣国的一生心血就因而白费了。就这一点来说,他就不如古人老子有智慧。老子搞哲理精神的学问,就坚持出世“走流沙”,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留下了包罗万象的五千余言《道德经》,流传至今。二千多年来无数次潮起潮落与改朝换代,未闻有非议老子的。他的《道德经》能否与世同在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嘛。这个真理,并非只管一段时间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黑格尔名言)之相对真理,乃绝对真理的集大成者。但是,要到世界终极、历史长河的末端,才得以最终出现。
A友最后综合地说:
“对于宇宙与自然, 应该是可知与不可知的综合。 在有限的自然中是可知的(因此自然科学才有不断的进步),而对于宇宙的起源等问题是不可知的。因此, 真理不可穷尽。这个认识论才能推动人类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B友思之良久,想到:
李瑞环同志在晚年撰写了本,被叫好的通俗哲学著作《学哲学用哲学》。我记住了此书中一句话“世间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只有发展是永恒的”,这句极其平白简明易懂的话,可算是
有人说“科学是研究具体的,哲学是研究终极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科学研究,都可能有相对的、阶段性的成功,尽管它都会被后来更先进者所否定淘汰,但总体是在进步着发展着;而研究终极的哲学,只有在到了历史长河的终端,发展也终止了,才有“功成身退”的机会。那时候万物从“有”,又变成了“无”。一切“从头越”,从老子的哲思“道生一”开始新一轮的发展征程。
我们这次从“宇宙起源”聊起,对我们来说是很陌生的广袤宇宙与哲学话题,聊了 “有生于无”、“世界可知与不可知”、“道与神的区别”、“老子与孔子的道不同”、“ 真理不可穷尽”、“哲学与科学研究的对象”、“哲学著述忌参杂时政”等等。想到哪就聊到哪,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越聊越玄远了。不过我们闲聊的旨趣只在散心,目的也达到了。不过也给专业者提供了我们普通人对这些问题想法,以便他们结合哲学专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