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稿问世
(2024-01-06 14:14:05)
《红楼梦》书名演变史
《红楼梦》的思想和立意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作者愤世嫉俗的立场观点在作品中时有表露,为了避嫌可能涉及时世的罪责,曹雪芹故意使用“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笔法。书的开头就让“贾雨村”出台说了一大段故事,压在表明“红楼梦”主题的第五回前面。可能是他有意在遮掩创作真实意图,还可能是在创作过程中,意识到后才加上的。这就使得作品内容成了亦真亦假的《石头记》,隐去了《红楼梦》——比喻富贵府第盛衰的“南柯一梦”之嫌
曹雪芹他由纨绔子弟,沦落为与说书卖唱人为伍。书的每一回起讲都冠以说书人口头语“即说”或“话说”。为引听客兴趣,他编造了神话女娲补天丢下一块石头,遗弃在青埂峰下,自怨薄命无缘补天——影射遭抄家连累。遂在这石头上记下了一段因缘,化作了“通灵宝玉”,含在宝玉口中降生在贾府,演绎了一段富贵家族十九年的兴衰故事。之所以,此书初始即由作者定名为《石头记》——作者在书的第一回即说:“此开卷第一回也。……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
此小说的书名在传播过程,也演绎得很多。最早的书名叫《石头记》,但在流传过程中,有人又给它取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玉缘》等市井间世俗的书名。我想可能是说书人认为它更合听书人的口味,能招徕更多的顾客。最后又有人把它取名《金陵十二钗》。这些书名不但俗,还都只反映这部巨著的一个小小的零星侧面,不能概括全书的要旨。一直到近代才正式取名《红楼梦》,用文学语言,高度概括了封建权贵豪门的“南柯一梦”。此书名寓意深邃而富有哲思,才配得上这部绝世的文学名著。
其实,在该书第五回“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红楼梦》残稿能流传下来是我中华文化的幸事,让它成就了名著,丰富了文学宝藏,留下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记。哲者常言道:“作为一个中国人,
曹雪芹去世后,他的这部原名《石头记》八十回残稿在民间流传开来了,求书的人渐多了,当时还只是手抄本,一部能卖到好几两银子。于是有人专事抄《石头记》为生,凡正那时也没有“版权所有”的权益。人都有赶时髦的习性,传说那时候有身分的人在案头摆一部手抄本《石头记》,能使他的书案上一档次。
但是抄本多了,你抄我抄不免出些差错。到曹雪芹死后几十年,才有人看到它的价值,开始整理原稿,续后四十回。后四十回续的人多了,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结局,大多数是中国传统“大团圆”的结尾。我很早以前还看到一个版本,最后贾宝玉把钗黛两美人都娶了,把袭人也纳为妾。这正是鲁迅直指出的,有人看《红楼梦》巴不得自己钻进去做个美梦呢。鲁迅在论析《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时自始至终总是为着维护《红楼梦》艺术的完整性而斗争,从而为我们正确对待这部文学经典做出了表率。
《石头记》乌七八糟的续篇,只有程伟元、高鹗续得较靠近曹雪芹前五回暗示的理念——林黛玉焚稿断情缘,贾宝玉家破进空门。这样结局也得读者的认同,遂被传了下来。
但据说是苏州人程伟元于乾隆后期,前往北京花数年功夫,搜罗《红楼梦》残稿遗篇,并邀友人高鹗共同“细加厘剔”并续成后四十回。之所以,启功在为1998年中华书局校注本写的序中说,“可能后四十回有残片留下”。
之所以,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指出:“高鹗不应该是《红楼梦》续作者,他应该是《红楼梦》最后出版的整理者……《红楼梦》能够流传,高鹗是第一功臣。”据此资料所言,窃以为首功也应有辛劳寻找后四十回残稿遗篇的程伟元一份。
中华书局1998年精装版的《红楼梦》,著作署名只曹雪芹一人了。以前的版本多由高鹗联署。
落泊者手稿就这样走了个漫长的曲折路,其深邃的文学价值才被世人认知。此后,研究的人渐多了,各个时期都有从事专门研究的组织,并舍去《石头记》以及其他书名,正式统一定名为《红楼梦》,“红学会”的学术组织也就此成名矣。
下回再聊聊《红楼梦》解。
落泊者手稿问世
《浮生六记》书稿原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卷三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共 六卷。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学语文选编了它的片段,所以在我们这一代人传播很广。七十多年后,我至今还记得课文中《闲情记趣》开篇一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记述了作者儿时把蚊子放进夏帐里看蚊子飞,想象是仙鹤在天上飞翔,以自娱作乐。这种童趣的记述,感染了我们抗战岁月没什么娱乐的学子。
从此书的卷一《闺房记乐》与卷三
之所以,《浮生六记》能比《红楼梦》拥有更多读者群。大概《红楼梦》是象牙塔里的精品,说豪门兴衰的事,“最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就是读三遍也不一定深解其意,故和之者相对较少,而《浮生六记》是市井间下里巴人的事,更能驳得常人青睐,读之者众。
《浮生六记》闻名于世后,也有人来冒续丢失的后两记,说是在作者沈复家里找到的,谁相信呢?此时沈复已经“妻亡子散”,他自己也亡故多年了,哪里还有个家在?《浮生六记》后两记,也只是赶热闹贪名利狗尾续貂的伪作。《浮生六记》大多数版本只有残存的前四记,它就像断臂维纳斯,令人遐思令人神往。
我藏有本1935年版的《浮生六记》,也只有四记,到在“浪游记快”为止。
文物往往因残缺而令人神往,犹如出土断臂维纳斯,从地下挖出来后找不到断臂残片。多少年来多少雕塑名家试图补上她的断臂,使她成为完整的维纳斯,但是无论怎么修补,都不如出土断臂维纳斯原样的美,因此至今还保持着她刚出土的原样,不加任何修复。这就叫做“残缺的美”。
有些历史悠久的艺术品,就是有这样的特性,残缺了就很难修复,倒变得更难得更宝贝也更加神秘感了。名著也是这样,因缺页而在读者心中欲求其详其全而想象无穷,反而变得更神秘的朦胧的美了。这可能是对悠久历史魅力的景仰形成的。犹如对名胜古迹的修复,强调修旧如旧,不可用现代人的想象力去修复它,那就背离了历史。人们要学会尊重历史。
杨殷平 2022/5/2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