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残稿问世

(2024-01-06 14:14:05)

 残稿问世

      杨殷平

 

  题记;  近代,缺尾的文学著述《红楼梦》、《浮生六记》,经过了长时间飘流,才被有识者发而闻世的。哲者通博今而独钟之,曾经言道:“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读《红楼梦》不读就不懂中国封建社会。读一遍也不行,最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的确,人生在世哪有不经历兴衰成败的。这也是人生的一个大哲理吧。之所以残稿问世后,数百年来都拥有大量读者,而经久不衰。

 

             202417

 

《红楼梦》书名演变史

 

《红楼梦》的思想和立意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作者愤世嫉俗的立场观点在作品中时有表露,为了避嫌可能涉及时世的罪责,曹雪芹故意使用“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笔法。书的开头就让“贾雨村”出台说了一大段故事,压在表明“红楼梦”主题的第五回前面。可能是他有意在遮掩创作真实意图,还可能是在创作过程中,意识到后才加上的。这就使得作品内容成了亦真亦假的《石头记》,隐去了《红楼梦》——比喻富贵府第盛衰的“南柯一梦”之嫌

 

曹雪芹他由纨绔子弟,沦落为与说书卖唱人为伍。书的每一回起讲都冠以说书人口头语“即说”或“话说”。为引听客兴趣,他编造了神话女娲补天丢下一块石头,遗弃在青埂峰下,自怨薄命无缘补天——影射遭抄家连累。遂在这石头上记下了一段因缘,化作了“通灵宝玉”,含在宝玉口中降生在贾府,演绎了一段富贵家族十九年的兴衰故事。之所以,此书初始即由作者定名为《石头记》——作者在书的第一回即说:“此开卷第一回也。……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

此小说的书名在传播过程,也演绎得很多。最早的书名叫《石头记》,但在流传过程中,有人又给它取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玉缘》等市井间世俗的书名。我想可能是说书人认为它更合听书人的口味,能招徕更多的顾客。最后又有人把它取名《金陵十二钗》。这些书名不但俗,还都只反映这部巨著的一个小小的零星侧面,不能概括全书的要旨。一直到近代才正式取名《红楼梦》,用文学语言,高度概括了封建权贵豪门的“南柯一梦”。此书名寓意深邃而富有哲思,才配得上这部绝世的文学名著。

其实,在该书第五回“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在回目上就提到了“红楼梦”三字。可能是其时适值雍、乾二朝正在大兴文字狱。曹府又是刚被抄家革职钦犯,他本人也被打入另册。为避嫌起见,再也没敢用这样政治色彩很浓的字眼做书名,以惹人关注。凡有理智的人,都要避这风头的。

  《红楼梦》残稿能流传下来是我中华文化的幸事,让它成就了名著,丰富了文学宝藏,留下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记。哲者常言道:“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读《红楼梦》不读就不懂中国封建社会。读一遍也不行,最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 可见对此书的赞许和重视了。把它看作是反映我中国一个时代的文学經典。

  曹雪芹去世后,他的这部原名《石头记》八十回残稿在民间流传开来了,求书的人渐多了,当时还只是手抄本,一部能卖到好几两银子。于是有人专事抄《石头记》为生,凡正那时也没有“版权所有”的权益。人都有赶时髦的习性,传说那时候有身分的人在案头摆一部手抄本《石头记》,能使他的书案上一档次。

但是抄本多了,你抄我抄不免出些差错。到曹雪芹死后几十年,才有人看到它的价值,开始整理原稿,续后四十回。后四十回续的人多了,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结局,大多数是中国传统“大团圆”的结尾。我很早以前还看到一个版本,最后贾宝玉把钗黛两美人都娶了,把袭人也纳为妾。这正是鲁迅直指出的,有人看《红楼梦》巴不得自己钻进去做个美梦呢。鲁迅在论析《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时自始至终总是为着维护《红楼梦》艺术的完整性而斗争,从而为我们正确对待这部文学经典做出了表率。

《石头记》乌七八糟的续篇,只有程伟元、高鹗续得较靠近曹雪芹前五回暗示的理念——林黛玉焚稿断情缘,贾宝玉家破进空门。这样结局也得读者的认同,遂被传了下来。

但据说是苏州人程伟元于乾隆后期,前往北京花数年功夫,搜罗《红楼梦》残稿遗篇,并邀友人高鹗共同细加厘剔”并续成后四十回。之所以,启功在为1998年中华书局校注本写的序中说,“可能后四十回有残片留下”。

之所以,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指出:“高鹗不应该是《红楼梦》续作者,他应该是《红楼梦》最后出版的整理者……《红楼梦》能够流传,高鹗是第一功臣。”据此资料所言,窃以为首功也应有辛劳寻找后四十回残稿遗篇的程伟元一份。

中华书局1998年精装版的《红楼梦》,著作署名只曹雪芹一人了。以前的版本多由高鹗联署。

 

落泊者手稿就这样走了个漫长的曲折路,其深邃的文学价值才被世人认知。此后,研究的人渐多了,各个时期都有从事专门研究的组织,并舍去《石头记》以及其他书名,正式统一定名为《红楼梦》,“红学会”的学术组织也就此成名矣。

 

下回再聊聊《红楼梦》解。

 

 

落泊者手稿问世

    落泊者手稿问世的曲折路,还不仅《红楼梦》一例,近代还有与之相类似的苏州的沈复自传体《浮生六记》。也像那飘流瓶中文稿,只是偶然间万幸被人发现。错过而失传的不知还有多少呢?!沈复、曹雪芹同是天涯沦落人,遂作落泊者手稿问世以记其事。

《浮生六记》书稿原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卷三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共 六卷。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学语文选编了它的片段,所以在我们这一代人传播很广。七十多年后,我至今还记得课文中《闲情记趣》开篇一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记述了作者儿时把蚊子放进夏帐里看蚊子飞,想象是仙鹤在天上飞翔,以自娱作乐。这种童趣的记述,感染了我们抗战岁月没什么娱乐的学子。

  从此书的卷一《闺房记乐》与卷三 《坎坷记愁》的题目来推测,作者少年时期也是生活在殷实人家,以后家道衰落了,也经历了乱世生离死别的惨痛。致有最后一卷的《养生记道》之事。人生无奈只有归空无之道以养生了。

  这一落泊者手稿的发现,也类同《红楼梦》命运而更万幸。沈复家破人亡多年后,残稿被收破烂人从废纸堆挑出来,摆在苏州地摊上,只想比废纸能多买点钱。此时六记也只残存前四记了。以后又幸被有识者在地摊上偶然看到,花几个铜钱买下交给当时上海申报的闻尊阁,才幸得以活字版刊行问世。遂后又被文学巨子林语堂首译成英语本传到国外。后来此书又有多种外文译本。可查到的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俄、丹麦、瑞典、日本、马来等多种译本。据统计《浮生六记》问世后,在国内从1878年至2006年的108年间,不断再版,甚者一年之内再版两三次,计有版本一百二十二种之多。

    可能因其更贴近大众生活,一时间拥有众多读者。它还被编成话剧搬上舞台,据统计,在上海话剧《浮生六记》前后共上演六次,计三百四十二场。1947年就被拍成电影,上了银幕,比《红楼梦》要早得多。

  之所以,《浮生六记》能比《红楼梦》拥有更多读者群。大概《红楼梦》是象牙塔里的精品,说豪门兴衰的事,最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就是读三遍也不一定深解其意,故和之者相对较少,而《浮生六记》是市井间下里巴人的事,更能驳得常人青睐,读之者众。

《浮生六记》闻名于世后,也有人来冒续丢失的后两记,说是在作者沈复家里找到的,谁相信呢?此时沈复已经妻亡子散,他自己也亡故多年了,哪里还有个家在?《浮生六记》后两记,也只是赶热闹贪名利狗尾续貂的伪作。《浮生六记》大多数版本只有残存的前四记,它就像断臂维纳斯,令人遐思令人神往。

我藏有本1935年版的《浮生六记》,也只有四记,到在浪游记快为止。

文物往往因残缺而令人神往,犹如出土断臂维纳斯,从地下挖出来后找不到断臂残片。多少年来多少雕塑名家试图补上她的断臂,使她成为完整的维纳斯,但是无论怎么修补,都不如出土断臂维纳斯原样的美,因此至今还保持着她刚出土的原样,不加任何修复。这就叫做残缺的美

有些历史悠久的艺术品,就是有这样的特性,残缺了就很难修复,倒变得更难得更宝贝也更加神秘感了。名著也是这样,因缺页而在读者心中欲求其详其全而想象无穷,反而变得更神秘的朦胧的美了。这可能是对悠久历史魅力的景仰形成的。犹如对名胜古迹的修复,强调修旧如旧,不可用现代人的想象力去修复它,那就背离了历史。人们要学会尊重历史。

 

    传世的精神产品与名利是绝对无缘的。无用写作,经历了坎坷的历练与读者的篩选后传世,并融入了人类文化成为其中的一细胞,仅仅是无的一细胞而已,这才是其真实的价值所在。

 

杨殷平 2022/5/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