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沁园春·雪》

读《沁园春·雪》
题记
上世纪90年代末,我最后在《读书》读到费孝通的一篇论说时代的文章,我还记得文中的一句话:“下个世纪还是战国时代”。而今到了他老人家所说的下个世纪——20年代初叶,美国搞的“民主峰会”、“美英澳三联盟”围堵中俄。这不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连横合纵的重现吗?而美俄中三国也更像当年的三国鼎立了。
“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一句引出了中国数千年前的古老军事战略。
无论庶民与权贵还是邦国,都难背离大自然循环的法则。强弱盛衰总是互动着的。
忆昔日,离休干部活动室墙上,有个大玻璃框镶着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每当到那里活动时,大家都很自然默读一遍,但一直都只是欣赏其宏伟的气度,没有联系此诗当时与此后的历史事件,之所以未能领略其更深邃的含意。
犹如点睛之笔的这几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令人联想起了历史上前前后后事。
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战胜利后,局势立即转化为国共之间的矛盾了。1945年,日本刚投降,蒋介石就急着要与共产党谈判军政大权要事,他暗藏祸心,又想一口吃掉共产党。
毛泽东不顾自身安危,应邀赴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与蒋会谈。
当时在重庆的名仕深知毛泽东是当代大诗人,诚请赋诗一首,为会谈增色也为历史留下记忆。毛泽东遂即席挥毫用他那苍劲有力而优美的书法写下《沁园春·雪》一首,诗的宏伟气魄惊动了四座。
蒋无可奈何,遂令倾城儒者和之毁之,折腾了多时,也没有一首能与匹敌的。这一趣事却成为诗词的历史佳话。
近七十多年来一直只是这样当诗词佳话流传着,未领略其深层诗意。
我离休后闲居,想起重新解读这前代的佳作,像观赏名贵古董一样,每一诗句都要仔细琢磨,当读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时,忽然悟出其中诗味来。读书中都会产生偶然地联想,此时联想起《三国》里“煮酒论英雄”那一回目。两者举杯对饮谈心,其实在表明这天下该是哪家的?还有那“杯酒释兵权”,历史上都演绎过,而这次不不灵了。
国共双方在当时形势是敌强我弱,而结果如何呢?诗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就是说还要看日后的发展呢!
大概有此诗在名流中传颂,蒋也不敢对得人心者下手。八十年岁月流逝去,后来人再读《沁园春·雪》,更有新的领悟,也更有结合当今时代,而得出新的解读。
而今,不仅是“北国风光”了,也不仅是“望长城内外”了,而是扩大成“洲际风光”、“世界大局与人类命运”了。也不仅是小说中的“煮酒论英雄”,所写那惊心的举杯论英雄了。而是剑拔弩张叫喊着:“我国利益、我国优先、我国第一、我国再伟大”与善意地提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共存思想的对立与较量。
因而,今日世界将又是新的一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期望与慨叹!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读书》里有篇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篇文章说:“下个世纪将还是个‘战国时代’”。而今看来更像“三足鼎立”之势。
十年动乱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通达明智的邓小平同志根据当时的局势提出了“韬光养晦”、“摸着石头过河”的国策。而今改革开放走过了43年路程,中国成为世界注目的崛起大国了,但仍不忘当年所遵循的明智决策,在“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于人性的解读,中国文化是持“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而近代有位哲学家,深入分析了人性后,得出的结论却是“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在社会急剧发展中,“人心不古”了。其实,人类自从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就失去了原始社会那么淳朴了,那三个私有制社会,哪个不是杀出来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中说道:“大家知道在真的历史上,征服奴役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温和的政治经济学中,从来就是田园诗占统治地位。”
看来事实与说教是从来不是一致的。真的历史要看今后的事实。故而“还看今朝”。
而今,私有制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俱往矣”,而最后一个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也已进入舞起制裁大棒的垄断帝国时期,它退出人类社会也不可能是“田园诗”式的,必有一番对决。最后的结果当然也是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