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8日
2022-07-18 18:06:40
紫藤室笔记23
和谐传承
中华民族是最原始的农耕民族,史前就有神农氏的传说了。农耕民族一家一户守着几亩土地耕作,不侵犯他人。但是由于以家庭为单位合作生产,之所以很重家庭和谐,尤其老幼之和谐。
在我们东方文化里,敬老只是一个方面,还应有爱幼才全面。在我国的文化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里说的,以后传承下来了。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老与幼的和谐是社会安定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这细胞又是由老与幼两代人组成的,如果他们各顾各的,不和谐,这家庭、这社会还得安宁吗?古人是看得远的,所以全面地提出了“敬老爱幼”,并且不仅局限于一个家庭之内,还要施及“人之老”、“人之幼”。我们的古人就给提出了这种理想世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小康与大同只是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之别,不单是物质富有,还应当包含精神富有。之所以要求我们的社会在把经济搞上去的同时,很强调精神文明,很强调社会公平、和谐与传承。这都应从最根本的,也是最人本的敬老爱幼做起。
敬老爱幼还有一个更积极的含义,这就是老幼协作推进社会发展,而不是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因为知识社会发展要靠知识,知识又是由“实践积累”和“知识创新”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知识积累”是老年人所长,“知识创新”是年轻人所长。它们就像两个车轮似的推着社会向前发展。缺一个轮子这辆车的前进就有困难。
老年人积累了人生数十年的经验,常以此骄傲地对后生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不服气“后来者居上”。如果是知识分子,那就更有“读万卷书”的积累,这既是他的资本,又是他的包袱。而年轻人朝气蓬勃,正是人生收获季节。但怎么收获得更快更好呢?还必须吸取些老一代人的经验。
读书与人生阅历很有关系,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有的书是读不懂或理解不深的,这是”实践论”的重要命题。《论语》里就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就是说,从三十岁起才确立了人生的方向,而后是“不惑”、“知天命”、“耳顺”,每十岁才上一个台阶,到了人生的古稀七十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___不背离自然法则的最高境界。这是我国最古老的“认识论”,它是建立在人生实践基础上的,实践出真知嘛。不到一定年岁的人生实践是达不到那个境界的。
学海无涯,一个人要想在短暂的一生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靠前辈在巍巍书山中给指引一条捷径,借人家的读书心得来引导自己读书,借人家的经验来做自己的学问。
所以我国的传统很注重拜师傅,尊导师,只怕他的经验没有全部传授下来。更有些人的绝活,是不轻易传授给人的,尤其是有些艺术家都很重视挑选“关门弟子”。这是他在艺术生涯的最后也是最成熟的阶段,要把他人生最后也是最高的艺术成就,传授给可以为他传世的弟子。
最近,我在一次老专家座谈会上,听耄耋之年老专家们说些语重心长的话,他们几乎都提到了学科要重视培养后续人才、储备人才和积累知识问题。这是他们人到暮年,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一件事。
土壤专家赵守仁,一生从事黄淮海盐碱地改良研究。他退休时,要我到他过去的试验室拍几张照片留后人。他要拍的都是什么呢?一橱子历年采集的土壤标本,两橱子历年试验记录档案,这是老专家一生的心血啊!数十年来伴着它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已是他生命的化身了。他最后捧起心爱的记录档案,要我给他拍最后的一张。我在按快门时,心想这就是他一生的价值了。一定要拍好。这是科研者的
“老幼传承”啊!
2010/10/14
杨 殷 平
(江苏省农科院 (南京210014)
2022年07月18日
紫藤室笔记23
和谐传承
中华民族是最原始的农耕民族,史前就有神农氏的传说了。农耕民族一家一户守着几亩土地耕作,不侵犯他人。但是由于以家庭为单位合作生产,之所以很重家庭和谐,尤其老幼之和谐。
在我们东方文化里,敬老只是一个方面,还应有爱幼才全面。在我国的文化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里说的,以后传承下来了。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老与幼的和谐是社会安定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这细胞又是由老与幼两代人组成的,如果他们各顾各的,不和谐,这家庭、这社会还得安宁吗?古人是看得远的,所以全面地提出了“敬老爱幼”,并且不仅局限于一个家庭之内,还要施及“人之老”、“人之幼”。我们的古人就给提出了这种理想世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小康与大同只是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之别,不单是物质富有,还应当包含精神富有。之所以要求我们的社会在把经济搞上去的同时,很强调精神文明,很强调社会公平、和谐与传承。这都应从最根本的,也是最人本的敬老爱幼做起。
敬老爱幼还有一个更积极的含义,这就是老幼协作推进社会发展,而不是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因为知识社会发展要靠知识,知识又是由“实践积累”和“知识创新”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知识积累”是老年人所长,“知识创新”是年轻人所长。它们就像两个车轮似的推着社会向前发展。缺一个轮子这辆车的前进就有困难。
老年人积累了人生数十年的经验,常以此骄傲地对后生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不服气“后来者居上”。如果是知识分子,那就更有“读万卷书”的积累,这既是他的资本,又是他的包袱。而年轻人朝气蓬勃,正是人生收获季节。但怎么收获得更快更好呢?还必须吸取些老一代人的经验。
读书与人生阅历很有关系,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有的书是读不懂或理解不深的,这是”实践论”的重要命题。《论语》里就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就是说,从三十岁起才确立了人生的方向,而后是“不惑”、“知天命”、“耳顺”,每十岁才上一个台阶,到了人生的古稀七十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___不背离自然法则的最高境界。这是我国最古老的“认识论”,它是建立在人生实践基础上的,实践出真知嘛。不到一定年岁的人生实践是达不到那个境界的。
学海无涯,一个人要想在短暂的一生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靠前辈在巍巍书山中给指引一条捷径,借人家的读书心得来引导自己读书,借人家的经验来做自己的学问。
所以我国的传统很注重拜师傅,尊导师,只怕他的经验没有全部传授下来。更有些人的绝活,是不轻易传授给人的,尤其是有些艺术家都很重视挑选“关门弟子”。这是他在艺术生涯的最后也是最成熟的阶段,要把他人生最后也是最高的艺术成就,传授给可以为他传世的弟子。
最近,我在一次老专家座谈会上,听耄耋之年老专家们说些语重心长的话,他们几乎都提到了学科要重视培养后续人才、储备人才和积累知识问题。这是他们人到暮年,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一件事。
土壤专家赵守仁,一生从事黄淮海盐碱地改良研究。他退休时,要我到他过去的试验室拍几张照片留后人。他要拍的都是什么呢?一橱子历年采集的土壤标本,两橱子历年试验记录档案,这是老专家一生的心血啊!数十年来伴着它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已是他生命的化身了。他最后捧起心爱的记录档案,要我给他拍最后的一张。我在按快门时,心想这就是他一生的价值了。一定要拍好。这是科研者的 “老幼传承”啊!
2010/10/14
杨 殷 平
(江苏省农科院 (南京2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