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3日

2022-07-13 16:33:05

往事回顾

 

说说“自主创新”与“收购”

     ————由科学家企业家们的对话引出来的话题

 

题记——

此题是11年前,连搜集资料带动笔写就用一个月时间,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科学技术发展工作。会议强调,“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摘自人民日报2005/6/28

)。

在国际市场上走品牌发展之路,用倪光南的话说“无论基础软件还是核心技术,除了自主创新,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这是这位有成就、有院士称号的老科学家的老观点了。他是这样想、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搞科学还是搞经济创品牌,就是要有这样言行一致、始终如一的思想和作风。

据《文汇报》2005619日报道,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曾提出过这一观点——“创新,决定中国命运”,并以详实数据作了论述:走依附型道路只能换取短暂的繁荣,之后所要面对的则是长时间的衰退,看来此路也不通;所以学习美国、日本、韩国、芬兰等国家,走创新型发展道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唯一必然选择。关键是我国的技术自给率较低,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60%依靠进口,这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腾飞的瓶颈;发明专利数量较少,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4%而发明专利仅占世界发明专利总量的18%,且其中70%还是由外国公司申请的。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名认为,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升级对技术的需求呈指数增长。没有创新,就没有市场。被动地追赶,总落后别人一个节拍,总也得不到市场机制,生产出的产品再好也是叫好不叫座。开拓市场的犁锄就是自主创新(摘自人民日报2005/6/23

)。

但是,又据媒体报道,“联想”以175亿美元收购IBMPC业务,惊动了国内科技界与企业界。连中视节目也作了介绍。最近,或听到了什么反映,或考虑到了什么问题。64日又通过“焦点访谈”节目解释说:“世界上包括日本、韩国,都是在走过20年之后,有了积累了,有了加工的积累了,开始转向品牌战略,我们国家也正在遵循这个步伐,有了20年的基础,我们现在开始上路了,走我们的品牌发展之路了--------”;“至此联想集团将成为年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PC厂商。”

 这就是说,我们过去不能搞品牌,只能给人家加工,现在可以搞品牌了。这不假,但这买来的技术,作为世界品牌去闯国际市场,一上市就将有超百亿美金的收入。我们听后觉得有点玄。这么想着:不知道所说的“积累”只是资金积累,还是也抱含自主创新的科技积累。如果鄙吝科技探索的投入,只靠“买”,这品牌那能说来就来,而且连收入多少都敲定了,又不是变戏法。你听听他的说法:“并购IBM这种方式,是帮助‘联想’一步跨入国际市场。”这样跨入后,后劲在哪里呢?;“获得了这个品牌的5年使用权”也只是5年嘛,5年以后呢?再买?这么看来,所谓“新联想”谈的还是那套生意经,行的还是“收购”之道,哪里还有科技自主创新的意向呢?

这使人想起了,大约5年前“联想”总裁对人民日报访谈记者说的话,他说“在硅谷,10%的企业靠自身的力量长大,90%的企业是靠购并壮大,一个小企业出了新东西,很快就会有大公司将其收购。小企业获得了资金,大企业获得了技术,相得益彰。”这就是说,大企业可以不必创新技术,可以用钱买得来的。这次“联想”出重金收购IBMPC业务,也是这个经营思想的再现吧。

业外人士只看到“联想”实力雄厚,连美国这么大的产业都被它买到手了,真了不起。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业内专家、“联想”创业时期原总工程师的倪光南,怎么看这一问题呢?2005326日他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IBM已将它在深圳的合资工厂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器部分剥离,另与长城成立由它控股80 %的服务公司。这样,卖给“联想”的工厂只剩下PC制造部分的一般技术。这说明,175亿美元的高昂代价仍是买不到高新技术的,更不用说核心技术了。他还指出,虽然一些统计数据表明,现在中国IT产业销售额达到26000亿元,但附加值估计不足20%,净利大约只有3%左右。这类产业要消耗大量资源和牺牲环境,并且极易受知识产权的制约、受贸易摩察的影响。

收购PC这才几天,据媒体报道,国外企业就开始压低价格抢占国际市场了,电脑300欧元,笔记本电脑也只600欧元。贸易竞争是难免的,接下来就是知识产权的制约,不搞技术自主创新,怎么能在竞争中有后劲呢?你把买来的牌摔出去后,自己手里还有什么牌呢?

但是,有的企业界人士却以为,年收入30亿美元的公司收购了年收入90亿美元的公司,从而使自己成了具有世界500强的实力,也是一个革新。这种思想也招来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中国工业报》曾刊文提出企业应淡化500强概念了。说是这样一个排名,几乎成了我国工商界的奥运金牌榜,使得多少企业顶礼膜拜。有人对进入世界500强的美国企业作了调查,却发现大部分企业在很长的一段发展时期内,企业目标更多的是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管理水平、核心竞争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对于公司规模与销售收入并没有过高的企盼。说明人家500强也是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才得到的。

就在CCTV-1“访谈”了“联想”之后的第二天,65日“焦点访谈”又报道了青岛海信集团。再看看人家是怎么说的吧。“海信”说:“在国际市场上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技术的提升,来达到品牌的提升”;“要有自主创新能力,如果在思想上不重视自主创新能力,不加大资金投入,就不能在技术上占领制高点,不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导权”;他们自主研制一个核心部件芯片,用了四年时间,但他们说“即使暂时没有取得成功,这条路我们还是会继续走下去。”“研制项目需要很多的时间,我们也知道这个项目需要很大的投入,并且它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失败的,------但如果我们(不通过这种投入以提高研制能力的话——摘者注)开发项目始终不提高的话,那么海信永远不会跻身于世界强手之林。------第二,如果不认可这种失败的话(投资研制风险所导致的失败——摘者注),这是违背开发规律的。”

“海信”这一席话,好像是很有针对性。他道出了研制项目的重要,虽耗费的重大,还有可能失败,但不走这条自主创新的路是不行的,不认可在科技研制中有失败,在科研上怕投入怕失败,结果是全盘皆输。

在创世界品牌闯国际市场上,本来只是一条“科技自主创新”之路,如今在走品牌国际化上却出现了两条路,“有的通过收购外国企业实现品牌的国际化,有的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品牌的国际化。”(引自64CCTV-1“焦点访谈”主持者语)

“联想”发言者借电视节目,恳切希望大家支持他们,支持他们通过收购之路创一流品牌、闯国际市场。支持者是有的,人民日报2005627日就发表了该报记者的文章《联想:收购背后的故事》,评说道:“联想借收购IBM全球PC业务,迅速增强自身在品牌、渠道、技术等领域竞争力的尝试,也为国内企业解决国际化进程中普遍遭遇的难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这思路不就是说,自己有困难搞不出来就出钱买人家的吗?这思路也确实立马起了作用,有人准备步其后尘。市场经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做大做强国际化了就行,但还要看这条路是否长久之计,能持续发展吗?能持续做大做强吗?外国好心的伙伴都能把好赚钱的一流科技转让给你吗?

紧接着,629日人民日报又刊出了高渊的以“柳传志要谢几次幕”为题的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柳传志应当明白,中国企业要真正国际化,不是做一两笔大收购就能完成的。关键的是企业文化和机制架构的国际化-------”总是“忧心于江湖的险恶,做惯‘大家长’,对身边的人与事总有种不安全感”还怎么在收购之后有效地使用优秀人才或客卿?还怎么在收购之后发挥先进机制的作用?

现在,“收购”是否已经不是个别情况了,而是已经形成一个有理论、有行动的经营思想了。好像正在吹起“收购”之风。据说是便捷之路,大家何乐不为呢!

这种事,大家支持可以获得鼓励,听听不同声音可以防止疏漏。在关键处两者得兼之。

 

      杨殷平,2005/6/7

初稿,6/25

10

修改

      7/211再改7/5补充定稿事回顾

分享:

5补充定稿

充定稿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