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豪情万丈的边塞壮曲
(2012-09-17 13:54:07)
标签:
戴叔伦玉门关须生汉高祖班超出使西域 |
分类: 美文精选 |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汉祖谩夸娄敬策①,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也是中唐时一位相当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颇丰,诗的类型和题材也非常多。江湖夜雨小时候读的一本叫做《唐诗选注》的集子,出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强调“阶级斗争”,所以着重选讲了他的《女耕田行》一诗:“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全诗是写一对贫家姊妹,母亲年老多病不能劳动,哥哥还没娶亲,就被征到军中,牛也生瘟死了。到了春播的时候,家中虽然没有劳力,但有田不耕,吃什么?于是两姐妹只好自己耕地,身体劳累不堪,心中也是悲伤难耐――“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抛开当时政治色彩浓郁的某些论调,回过头看看戴叔伦的这首诗,其实也并非全无意义,在诗歌中关注一下“弱势群体”,也算是“诗旨未忘能救物”吧。
《唐才子传》中说戴叔伦“赋性温雅,善举止,能清谈”,一派温文尔雅的书生形象。但从史书中却可以看出他为人正直,刚烈有节。史载他曾押送钱粮到公安时,正好遇到杨惠林反叛,这伙人劫下戴叔伦说:“归我金币,可缓死”――给我钱,饶你不死。古时的史书,往往太简略,难以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况,按说古时抢人钱物,直接抢就是了,不像现在打劫还要“IP、IC、IQ卡,统统告诉我密码”,或许是戴叔伦将钱藏在隐秘之处了?这就不得而知了。史书上写戴叔伦大义凛然地说:“身可杀,财不可夺”。这些人感于戴叔伦的忠义之为,竟不再劫他的财物,放走了他。
所以,戴叔伦虽是书生文士,但他有一腔忠直热血,这两首边塞诗也写得慷慨豪迈,振奋人心。“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一开篇就虎虎生风,气势不凡,其实到了戴叔伦所在的时代,大唐的军威远不如当年之胜,“军门频纳受降书”之说,未必是写实,但此句和“一剑横行万里馀”一样,都是振奋精神,激昂士气的壮辞。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这两句言下之意,是说汉高祖当年采用窝囊透顶的和亲政策,将汉家公主远嫁给匈奴,是很无能的表现。李山甫有诗:“谁陈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儿为国羞”,戴叔伦这两句,也暗含着这种意思。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写得非常有气势,似乎还回荡着当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音。所谓“生入玉门关”,是指这样一个典故: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立下不少奇勋,但临老时思念家,上书给皇帝请求回乡时说:“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而戴叔伦此处,更加义无反顾,他说:“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较之盛唐时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更多了几分雄健壮烈。王诗虽然豪迈,但还是期望能高歌凯旋,而戴叔伦这两句却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铿锵悲慨。
读到这里,想起这样两句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倒是和“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意境相似,只可惜这两句却出自一个叫西乡隆盛的日本人之口。难道我们的好东西都让日本人学去了?不会的,让我们再次纵酒高歌“汉家旌帜满阴山……”,激荡深藏在我们心中的热血。
①娄敬:汉高祖的谋臣,他劝汉高祖说“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固不可以武胜也”,建议将嫡长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实行“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