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追踪舆论监督典型案例 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2010-12-24 09:09:33)
标签:

宁夏

f11

事件

缓兵之计

舆论焦点

杂谈

分类: 健康生活
 
                来源http://news.sohu.com/s2010/dianji570/index.shtml  

  

“王鹏因举报遭跨省追捕”案被曝光后,宁夏吴忠市市委、市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决定纠正这一错案,对数名官员予以“免职”处理。这一积极态度反倒让关注的网友和评论者不知所措了。值得注意的是,“停职、免职——调查——处理”才是追责的全过程,免职并非处理结果,仅仅是进入调查的开始。因此,事件还远没有结束,应该继续关注政府下一步的调查和相关人员的处理。


 

http://i4.itc.cn/20090707/682_c6c5e390_0c67_44df_b5ff_65085305eeef_0.jpg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TITLE="记者追踪舆论监督典型案例 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
http://i3.itc.cn/20100316/682_71be833a_2363_4f53_90ae_240c8286a8da_0.gif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TITLE="记者追踪舆论监督典型案例 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 政府“自扇耳光”,舆论如何应对?
希望道歉、免职不是政府的“缓兵之计”
http://i3.itc.cn/20100316/682_71be833a_2363_4f53_90ae_240c8286a8da_0.gif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TITLE="记者追踪舆论监督典型案例 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 网络舆论像“原子弹”,威力强大但难以控制
高潮频起,但舆论焦点也在不断转移
http://i3.itc.cn/20100316/682_71be833a_2363_4f53_90ae_240c8286a8da_0.gif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TITLE="记者追踪舆论监督典型案例 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

让民意回归理性
追究真相,需要持续的热情

 

    http://i2.itc.cn/20100820/682_b58b7bfb_19f5_4d69_b8c1_8abd14614494_0.jpg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政府“自扇耳光”,舆论如何应对?

    ——希望道歉、免职不是政府的“缓兵之计”

http://i0.itc.cn/20101203/833_ff011f87_5927_43f2_b774_46f547502743_0.jpg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

  网友对于“恶”的事件是深恶痛绝的,舆论监督骂声不断就是最好的例证。政府在应对网络舆论上面,任何压制、回应都会让网友“越骂越起劲”,因此政府也在做积极的转变。从宁夏吴忠市政府的迅速“认错”“免职”中透露出积极的一面,但相关的调查和处理还要看后效。希望这是吴忠市政府的积极策略,而不是对于舆论压力的应付。

 

>>>政府“服软”了,网友犯“晕”了

  有网友总结过此类案件的八部曲:1.公民举报或评价官员;2.当地警察千里抓捕;3.网民曝光,媒体介入;4.警方坚称抓捕无错,力证嫌疑人罪有应得;5.媒体持续关注,舆情升温;6.高层介入;7.相关领导被免职;8.舆论归于平静。此次事件的不同点在于,吴忠市政府直接跳到了第七步。[详细]

>>> 道歉、免职不能成政府的“缓兵之计”

  《公务员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道歉、停职、免职”都不是处分结果,官员在A地被免职,但可以去B地任同级别的职务。这种“处理结果”可以逃避舆论高峰期的舆论指责,因此被网友称之为“缓兵之计”。[详细]

>>>网友关注热度消逝得很快,民意无处发力

  办案机关自认“错案”,相关人员被“免职”,政府的积极姿态让舆论无话可说。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网络舆论对于事件的关注热度下降速度飞快,很快就会从民众视线中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件已经获得了最终解决,“免职”还只是刚刚开始。

 

    http://i2.itc.cn/20100820/682_b58b7bfb_19f5_4d69_b8c1_8abd14614494_0.jpg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网络舆论像“原子弹”,威力强大但难以控制

    ——高潮频起,但舆论焦点也在不断转移

http://i2.itc.cn/20101203/833_ff011f87_5927_43f2_b774_46f547502743_1.jpg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

  网络舆论爆发力非常强大,能迅速占领各大传播渠道,网民关注度迅速提升至峰值,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但由于网络热点频繁出现,舆论的强度消退得也非常之快,通常热度也就两三天左右。因此,事件往往还没有得出结论,舆论的关注点已经转变了。


 

>>>热点事件频现,舆论对同一事件难以持续关注

  网友和媒体都是追逐社会热点的,如果在一段时期内,热点事件此起彼伏,那么媒体和网友对于事件的关注就会不断转移,舆论对同一事件难以持续关注。这种程度的舆论监督显然产生的力量有限,所以同样的事件反复出现,媒体和网民的监督收效甚微。

http://i0.itc.cn/20101203/833_a24076c7_8109_4c4b_9fc1_b54f8f188d15_0.jpg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
>>>网络舆论产生于“骂声”,也容易流于“骂声”

  社会热点事件往往产生于网友的争议声和骂声,正是由于众多网友地不断报料、输出观点、参与讨论,才能推动事件向“公平”“正义”方向发展,但由于缺乏深入调查,容易被事件表象所迷惑,可能停留在“叫骂”声中,而失去对事件的深入探究。

>>> 网络舆论的爆发力强,但难以控制

  网友对于事件的关注能够爆发性增长,但也是急速消退,这种“高能量、不可控”的方式造成事件发生时热度很高,而结论却无人关注。有始无终的舆论,无助于事件的根本解决,因此近些年“跨省追捕”在网络的骂声中不断出现。[详细]

 

    http://i2.itc.cn/20100820/682_b58b7bfb_19f5_4d69_b8c1_8abd14614494_0.jpg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让民意回归理性

    ——追究真相,需要持续的热情

http://i3.itc.cn/20101203/833_ff011f87_5927_43f2_b774_46f547502743_2.jpg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

  短暂的高潮能够唤起全社会的关注,但事件的最终解决往往不是一两天能够解决的,甚至要经过三五个月的调查才能得出结论。网络的关注度消退的很快,所以需要一部分人(网友、意见领袖、媒体等)持续关注事件进展,并向公众公布。

 

http://i3.itc.cn/20101109/5cd_5be6a675_1ded_4749_8c17_5d23a3c8cc4b_0.gif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TITLE="记者追踪舆论监督典型案例 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 “围观”改变中国 “骂”只是初级阶段

  众多网友“评论”“转载”从而形成舆论,舆论的意义在于推动事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所以“围观”可以改变中国,但“骂”只是初级阶段,“骂”完后还需要不断地追问、质疑、求证,最终让公众获知事件真相。

http://i3.itc.cn/20101109/5cd_5be6a675_1ded_4749_8c17_5d23a3c8cc4b_0.gif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TITLE="记者追踪舆论监督典型案例 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 追究真相,需要持续的热情

  在网络上,新闻事件的高潮会很快消退,这时需要有媒体、意见领袖和网友持续关注事件进展,这个过程可能是三五天,也可能是两三个月,也许是一两年。可能只有少数人在做这样的工作,但却能推动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知名女社会学家李银河持续研究性问题十余年,为“教授换妻案”辩解,提出“聚众淫乱罪”已严重过时。

http://i3.itc.cn/20101109/5cd_5be6a675_1ded_4749_8c17_5d23a3c8cc4b_0.gif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TITLE="记者追踪舆论监督典型案例 部分事件未获解决" /> “围观”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

  “跨省追捕”显然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毒瘤,当被曝光了,就把它砍掉,而不是把它治好。其实当这个毒瘤出现时,舆论并不是没有开出好的药方,遗憾的是,舆论在此类的事情里,往往只能成为一把刀,让当事人把毒瘤砍掉,而不是用好舆论开出的药方,把它彻底根治。舆论需要持续关注,监督“医生”把这个毒瘤根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