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物传记阅读:《刘慈欣: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

(2020-04-27 16:28:18)
人物传记阅读:《刘慈欣: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

人物传记阅读:《刘慈欣: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



            刘慈欣:
             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
2013 年 8 月 23 日,一个消息震惊了中美科幻界:著名科幻读物出版社——托尔出版社宣布,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扛鼎之作《三体》,即将登陆美国——这是中国大陆长篇科幻小说首次在海外主流出版社出版。
刘慈欣,1963年出生于北京,当时他父亲是北京煤炭设计院的干部,母亲是一名复员军人。“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家被下放到山西阳泉一家煤矿,父亲做矿工,母亲当小学教师。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读的是水电工程专业。
 追溯刘慈欣爱上科幻文学的源头,当是那本父亲从北京带回来的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读到这本书,刘慈欣说自己“一下子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就像是寻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在父亲床下的一个小木箱里,他还看到了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叶弗列莫夫的《仙女座星云》。入了迷的刘慈欣手不释卷,把这些书看了一遍又一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些外国的科幻作品在国内解禁,他又读到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环游月球》及一些苏联的科幻文学作品。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的作品,更使刘慈欣领略到科幻的震撼和巨大魅力。刘慈欣说自己从克拉克的作品中感受到宇宙的广袤和神奇,看到科幻“像造物主般”创造出一个个“真实到精致可触摸的想象世界”。
 1978年,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面世,初版就销售一百六十万册。看到中国人写的科幻小说,刘慈欣倍感亲切,从而跃跃欲试。这个当时只有十五岁的初三学生开始尝试写作科幻小说。这篇小说虽然没有发表,却开启了他的想象之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陷入低谷,许多科幻作家纷纷搁笔,而迷恋科幻的刘慈欣欲罢不能,他一有想法,就写出来,稿子写了不少,却连能投稿的杂志都找不到。短篇写得不过瘾,刘慈欣又摆弄起了长篇。1989年,他完成了《中国2185》,两年后的1991年又写了《超新星纪元》。后者被评论界赞誉为“一部文明浴火重生的宏大史诗”。创作于20世纪末的“大艺术三部曲”(《梦之海》《诗云》和《欢乐颂》),已凸显出刘慈欣在写作上新的感悟:细节写得越细,越能显示出作品的宏大。
 1999年发表于《科幻世界》杂志的《鲸歌》,标志着刘慈欣真正走上了科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道路。刘慈欣从此走上了创作优秀作品的快车道。书评人彭忠富说:“他的科幻都是根植于现实之上的科幻,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捏造。他为未来打开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在这种未来与现实的有机杂糅中,充满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悲鸣,对未来人性的拷问和反省。”
 沉积了二十余年,寂寞了二十余年,刘慈欣火了,拥有了无数的粉丝。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低调内敛,甚至在“三体”系列在中国文坛大红大紫之后,他的同事对他的写作仍一无所知。一天,一位要好的同事见到他,说:“我在网上看到有个写科幻小说的人很火,他的名字竟然也叫刘慈欣!”刘慈欣听了,一笑置之。
 在中国文坛,科幻文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刘慈欣的出现,引起了主流文学的广泛注目。刘慈欣认为:“真正好的科幻作品是要把很虚幻很空灵的东西描写得很真实,像新闻报道那般真实。”科幻作品要持续不断地突破想象的边界,一般科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时时有枯竭之虞。而刘慈欣却一部接一部地出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在他看来,比起主流文学,科幻的世界广大丰富得多。他说:“现在主流文学,为什么手法变革那么快?有种说法是,因为故事已经讲完了,只能在形式上面创新。但是科幻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科学也在继续为我们提供新的故事。每年科学都提供大量新故事,而最普通的科学,比如牛顿三定律,仍然有巨大的故事资源,要写完,很难。”
《超越自恋——科幻给文学的机会》一文,对科幻文学的边缘化地位发出了不平之声:在主流文学中,由于人性超越一切的吸引力,太阳和其他星辰都是围绕地球转的。太阳的存在只是为了照亮纯朴的田园,月亮的存在只是为了给海边的情侣投下影子,银河系的存在几乎没有必要,好在有个东方的神话用到了它,虽然那对情侣即使以光速跑过鹊桥,也要花十万年时间才能拥抱。在刘慈欣看来,主流文学就是一场人类的“超级自恋”,而科幻文学恰恰是文学“再一次睁开眼睛的努力”,超越主流文学的“超级自恋”,让文学与宇宙重新连接起来。
                                    (《名人传记》2015年第二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刘慈欣也喜欢钻研科幻文学理论。他认为,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科幻文学既涉及文学,也涉及科学,希望“科幻与科学永远成为好朋友”。他还曾对文学界一直奉为圭臬的“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提出了疑问。
            (重庆日报网《“刘慈欣与中国科幻文学”研讨交流活动综述》)
 刘慈欣的写作,构思宏大,善于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注重表现科学的美感,又兼具人文关怀。通常,科幻小说似乎并不被主流科学家看好,甚至被后者轻视,但大刘的书是个例外。科普作家李淼说:“他的书特别有想象力。看了大刘的东西,就像看金庸一样,你都不想看别的同类作品。大刘对物理学非常熟悉,这是让人吃惊的,他想探索现代物理学给未来提供的无限可能性。”
                       (南都周刊《人物:本土科幻作家刘慈欣》)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是刘慈欣爱上科幻文学的源头,克拉克的作品更使刘慈欣领略到科幻的震撼和巨大魅力。
B.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让刘慈欣产生了创作的欲望,《中国2185》和《超新星纪元》给刘慈欣带来了赞誉。
C.1999年发表的《鲸歌》,标志着刘慈欣真正走上了科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道路,他也从此走上了创作的快车道。
D. 刘慈欣的作品富有想象力,构思宏大,善于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注重表现科学的美感,又兼具人文关怀。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刘慈欣的科幻扛鼎之作《三体》在著名科幻读物出版社——托尔出版社出版,这标志着中国大陆长篇科幻小说在海外产生重大影响。
B.刘慈欣深受家庭科幻氛围的熏陶,从小就爱上了科幻文学。当读到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时,他非常兴奋,感觉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C.“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些外国的科幻作品在国内解禁,他又读到凡尔纳和一些苏联的科幻文学作品,尤其是英国作家克拉克的作品,使他收获颇丰。
D. 刘慈欣“寂寞了二十余年”,科幻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后来他大红大紫,拥有无数粉丝,但在生活中依然保持低调作风,十分可敬。
E. 刘慈欣以其杰出的科幻创作,引起了国内主流文学的重视。他还认为主流文学就是一场人类的“超级自恋”,而科幻则是对主流文学的某种超越。
9.从刘慈欣的创作经历看,科幻文学应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7.B【解析】刘慈欣的《中国2185》没有给他带来赞誉,是两年后的1991年他又写了《超新星纪元》,这部作品被评论界赞誉为“一部文明浴火重生的宏大史诗”。
8. CE【解析】A“这标志着中国大陆长篇科幻小说在海外产生重大影响”,无中生有。B“家庭科幻氛围的熏陶”夸大其词。D“科幻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缺少根据。)
9.要突出细节。科幻小说应创造出“精致可触摸”,而且越细越能显示作品的宏大。与现实相结合。科幻作品内容要根植于现实之上,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捏造。描写得真实。把虚幻空灵的东西描写得真实,像新闻报道那般真实。要不断突破想象的边界。(共4分)

人物传记阅读:《刘慈欣: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

        科幻作家刘慈欣:

你的想象就是全宇宙

    引言

  黑框眼镜、西装外套、格子衬衫,再加上一个双肩包,这是很多理工男的“标配”。17日午间,当如此装扮的刘慈欣单枪匹马地朝山西晚报记者走来时,竟然让人有些恍惚:这就是春节档60多亿票房的原著作家?这就是大家眼中的科幻男神?

  如果没有《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的热映,介绍他的标准用语就是“连续8年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人,让中国科幻历经百年耕耘终于走上世界舞台!”如今的他,因为两部电影,名声大噪且炙手可热,邀约采访他的媒体记者络绎不绝,就连加拿大超级科幻导演卡梅隆来中国宣传新片时,也指定要见刘慈欣。这是后话,因为在刘慈欣见到卡梅隆的两天前,也就是2月17日,他正和宁浩一起在太原为《疯狂的外星人》站台宣传,并接受了山西晚报的独家专访。从一个个能载入史册的荣誉到现在最具“含金量”作家的繁华,刘慈欣变了吗?好像没变,他依然那么淡定,依然那么理智,但是在众多焦点和话题元素的包围下,他也有很多话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刘慈欣。

  【热血】时代必然造就科幻电影市场繁荣

  平日里,我们见到的刘慈欣都很理智,一脸严肃。在《流浪地球》上映之际,该片导演郭帆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感谢信,“以一人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顶级水平。小破球啊,大刘大大一直都很想看到你,又很怕看到你,他是多么由衷地希望你可以气宇轩昂、仪表堂堂。直到他看到你的第一眼,他喜出望外,他热泪盈眶。小破球,要记住,大刘大大给了你灵魂,是他,让你很中国……”原来,刘慈欣也有如此热血的一面,亦如他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期盼那样。

  从《疯狂的外星人》到《流浪地球》,中国的“软科幻”和“硬科幻”题材全面开花,国产科幻电影的元年终于来了!面对此情此景,刘慈欣也很兴奋,他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对于中国的科幻电影和影视,我是持乐观态度的。通过这两部片子,中国的科幻电影应该很快成长、繁荣,说不定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科幻电影大国了!”人们常说票房是检验影片好坏的标准,高票房展现了观众对于科幻电影的期待和支持,不过这点却让理智的刘慈欣始料未及,“我以前预想中国科幻电影大片是没有这么快出现的,总觉得应该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比如先试水,紧接着培养人才,建立科幻电影的工业体系,然后才能拍出好的科幻大片。没想到,比我预计的提早到来。”

  刘慈欣曾经说过,中国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未来感,“我们的国家每天都在高速发展,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家对于未来很是期待,这也因此成为大众关注科幻电影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造就一个繁荣的科幻电影市场。”

  要说最想把哪部小说拍成电影,刘慈欣心里早就有了数,“我的短篇小说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比如《赡养上帝》,很中国化;《中国太阳》,个人风格很强,特别地科幻;《梦之海》,应该能改编成一部特别创新的电影。长篇小说要改编的话特别困难,比如《球状闪电》《三体》。”很多人都关注《三体》改编成电影的事情,就连卡梅隆见到刘慈欣后还关切地问起了《三体》。刘慈欣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三体》的外景是拍完了,但具体呈现确实有很大困难,而在面对粉丝提出的问题时,他也再度表示,“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理智】山西要建科幻文旅基地得慎重

  《流浪地球》火了之后,坊间传闻,刘慈欣曾经所在的阳泉娘子关电厂要建个科幻文旅基地。想借助娘子关的旅游资源,以及刘慈欣的名气,发展阳泉乃至山西的文旅事业。对此,刘慈欣直言不讳道:“要建一个以科幻为主题的旅游园区、基地,最好慎重一点。”

  刘慈欣之所以有这样的顾虑,是以科幻群体和受众来考量的。“科幻文旅基地要想吸引游客,首先得具备一定的规模,这就意味着要投资很大,这比电影的投资要大很多。据以前的经验来看,几乎没有成功的。第二点,我们的客流在哪里?山西并不是一个有浓厚科幻色彩的地方,大众对于科幻的兴趣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因为看科幻电影的人多了,就说大家都对科幻充满了期待,这种设想是盲目的,应该慎重。”刘慈欣坦言,目前国内科幻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都在北上广以及成都,这些地方的受众群体很多,大家对于科幻的期待感比较多。

  “以前人们叫您‘大刘’,现在大家叫您‘科幻男神’,更喜欢哪种称呼?”听到自己的新昵称,刘慈欣难得露出了笑容,他轻轻扶了扶眼镜,有些腼腆地说:“我可不是男神。写科幻小说的人都很普通,我们都是普通的人。”

  【淡定】科幻电影繁荣不代表科幻小说繁荣

  虽说《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都改编自刘慈欣创作的短篇科幻小说,但他觉得票房火爆和自己关系不大。“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是有区别的,科幻电影的繁荣并不代表科幻小说就会繁荣,我觉得大家最应该采访的是电影制片方,要是跟我谈科幻小说创作,我还是很乐意的。”一如既往地淡定,这才是真正的刘慈欣。

  “我认为科幻小说的未来不说悲观,但至少是不明朗的,”刘慈欣的态度看似淡定,但却有些不忿,“目前中国的科幻文学处于一个很边缘、规模很小的状态,尤其是科幻作家的人数、读者人数都不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很少,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就像整个叙事文学都在衰落,科幻文学也是其中的一种,不可避免。”

  获得“雨果奖”后,刘慈欣跟很多朋友和媒体都说,中国的科幻文学不能一枝独秀,他写得好,并不代表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得好,他也希望国内科幻文学能够百花齐放,但目前看来,比较困难。或许,刘慈欣的悲悯是站在全局的角度而言,抑或是他的责任感使然。你对它有多爱,就会有多上心。

  现在,伴随着两部国产科幻大片的票房井喷,不一样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认为《流浪地球》是“战狼版”的科幻电影,消费大众的爱国情怀;还有人认为,影片中很多所谓的“硬科幻”有极大硬伤,很多人都想听到刘慈欣的解释,可他貌似不太上心,“争议?我觉得没什么事,大家说的那些争议我都看了,大家吵得越凶,说明越在乎这部电影。”刘慈欣的淡定一如既往。在他的内心中,是希望大家来关注科幻题材的,说不定能通过电影这门艺术形式,影响一批人关注科幻小说呢。

  【美好】让孩子能仰望天空着眼未来

  刘慈欣曾经出版过一套专门给儿童写的科幻小说,在书籍的序言中他写道,“你的想象就是全宇宙。”这是一句很有魔力的话,也代表着他的科幻人生。

  曾经在央视《朗读者》中,刘慈欣回忆了自己走上科幻之路的经过,那是发生在1970年的事情,年仅7岁的他在河南老家生活,某一天晚上全村人都在小池塘边仰望星空,看着一颗璀璨的星星划过天空。那颗“星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那时起,刘慈欣第一次知道,宇宙之广阔远超过他的想象,“要说埋下科幻创作的种子,还是源自看书,那本书叫做《地心游记》。我很感谢父亲,在当年动荡的年代里,没有禁止我看这本书,这才激发了我对科学幻想小说的浓厚兴趣。”

  在刘慈欣看来,科幻小说中最深刻的精神实质,就是让人从日常琐事中抽出来,看到生活之外比较远的时间和空间,发现不一样的世界,这点对于孩子们来说尤其重要。“科幻小说的类型很多,很复杂,孩子们如果要读科幻小说,就找自己感兴趣的。如果对科幻小说中提到的某一个内容感兴趣,就要进一步找科学普及的书籍,”此时刘慈欣又像严师,开启了现场指导模式,他说,“科幻小说其实并不严格,有些内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是作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力,属于变形的东西,这点大家应该清楚,所以要想读懂、弄清楚这方面的内容,一定就要查找专业的书籍。”

  在太原见面会上,不少家长迫不及待地问刘慈欣,能不能创作一部适合孩子看的科幻电影。对此他也不含糊,“有,我的《超新星纪元》讲的就是孩子掌控世界的故事,现在中影已经开始筹备了,或许不久后就能和大家见面。”

  刘慈欣说过一句话,“希望大家在看完科幻作品后,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那就是走出家门,长久地仰望星空。”这是他此生最愿意做,也最喜欢和大家分享的事情。希望,孩子们也可以这样,因为他们的想象,就是全宇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